10 万亿阵营再添山东、浙江!下一个 “富可敌国” 的省份会是谁?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当广东以 15 万亿体量领跑全国、江苏稳居 “万亿俱乐部” 核心阵营时,中国经济的下一增长极正加速浮现。近日,山东、浙江两省先后释放关键信号:预计 2025 年,山东 GDP
当广东以 15 万亿体量领跑全国、江苏稳居 “万亿俱乐部” 核心阵营时,中国经济的下一增长极正加速浮现。近日,山东、浙江两省先后释放关键信号:预计 2025 年,山东 GDP 将突破 10 万亿大关,浙江则有望达到 9.5 万亿,若增速稳健,今明两年内,这两个经济大省将先后跻身 “10 万亿阵营”,成为继粤、苏之后,中国第三、第四个迈入该梯队的省份,彻底改写全国经济格局。
从数据维度看,两省冲刺 10 万亿并非空中楼阁。2024 年,山东 GDP 已达 9.86 万亿,距 10 万亿仅差 1400 亿 “临门一脚”;浙江以 9.01 万亿紧随其后,五年间连跨三个万亿台阶的增速,为冲刺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若将视野投向全球,这一经济体量更具分量 ——GDP 突破 10 万亿(约合 1.4 万亿美元)的国家仅 17 个,人口超亿的国家也不过 16 个,这意味着山东、浙江的经济规模将比肩印尼、土耳其,超越荷兰、沙特等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版图中不可忽视的 “省级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山东、浙江之后,“10 万亿俱乐部” 的扩容脚步将明显放缓。目前位居经济第五、六位的四川与河南,GDP 刚突破 6 万亿,即便保持稳健增速,要迈入 10 万亿梯队,至少还需 5-10 年时间。这也意味着,未来数年,山东、浙江将与粤、苏共同构成中国经济 “第一梯队”,其发展路径与转型方向,将深刻影响全国经济的增长质量。


山东:北方经济 “战略支点” 的破局之路

提起山东,“好客山东” 的文旅标签与 “北方第一大省” 的经济定位深入人心。在国家 2035 规划中,山东被赋予 “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的核心角色,这一定位不仅源于其经济体量,更依赖于其独特的产业根基与区域均衡优势。



工业 “全谱系”:大国制造的山东样本

在全国各省中,山东是唯一拥有全部 41 个工业大类的省份,这种 “全产业链覆盖” 的特征,使其成为中国工业的 “活字典”—— 从煤炭开采、钢铁冶炼,到发动机制造、整车组装,再到动车组研发,山东能独立完成从基础工业到高端装备的全链条生产。这种产业优势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 “专精特新” 的竞争力中:目前山东拥有 235 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1138 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仅次于江苏、广东,形成了 “大而强” 的产业生态。
更难得的是,山东的产业优势并未集中于省会,而是呈现 “多点开花” 的均衡格局。在 16 个地市中,12 个跻身全国百强市,数量超过广东;青岛、济南、烟台三城 GDP 均突破万亿,潍坊、淄博等城市也在高端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这种均衡性,让山东避免了 “一城独大” 的发展瓶颈,为区域协同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破局 “两个 70%”: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战

尽管工业基础雄厚,山东长期面临 “两个 70%” 的结构性难题 —— 传统产业占工业总量的 70%,重化工业又占传统产业的 70%。从万亿级产业来看,除软件、智能家电外,化工、钢铁、机械等传统领域仍是主力,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早在 2018 年,山东就率先扛起 “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的改革大旗。经过数年攻坚,转型成效已逐步显现: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比持续提升,机器人、算力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在绿色转型领域,山东的光伏组件产量、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传统重化工业正逐步向 “绿色化、智能化” 转型。随着转型进入深水区,山东正从 “传统工业大省” 向 “先进制造业强省” 跨越,为北方经济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浙江:民营经济与数字经济双轮驱动的 “富民样本”

如果说山东以 “重” 立足,浙江则以 “轻” 见长。提起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共同富裕试验区”“数字经济领先” 是绕不开的标签,而其冲刺 10 万亿的路径,也深深烙印着 “轻资产、高活力” 的发展基因。

块状经济:浙江 “富民经济” 的底层逻辑

浙江的产业优势,源于独特的 “块状经济” 模式 —— 一个县、一个镇甚至一个村,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义乌的小商品、永康的五金、黄岩的模具、嵊州的领带、诸暨的袜业、柳市的打火机…… 这些看似 “小众” 的产业,却在全球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例如义乌小商品出口覆盖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永康五金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这种 “小而精” 的块状经济,不仅让浙江民营经济充满活力(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 60% 以上的 GDP、70% 以上的税收),更实现了 “藏富于民”—— 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各省区市最低行列,共同富裕的基础尤为扎实。目前,浙江拥有 5 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现代纺织与服装、绿色石化等传统产业仍占半壁江山,但依托民营经济的灵活性,这些产业正不断向 “高端化、品牌化” 升级。


从 “数字先发” 到 “工业补位”:浙江的万亿级突破

尽管数字经济是浙江的 “金字招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 11%,居全国前列),但 “大工业” 存在感不足曾是其经济体量提升的短板。为此,浙江近年明确提出 “工业强省” 战略,重回 “硬核” 发展路线,而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其 “换道超车” 的关键抓手。
短短数年间,浙江从汽车产业 “后发省份” 跃升为全国新能源汽车重镇:宁波、杭州、台州形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2024 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 150 万辆,跻身全国前三;在人工智能领域,依托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企业的技术积累,浙江在大模型研发、工业机器人、智能物联等领域领跑全国,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正为其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当然,浙江也面临挑战:在源头创新、核心科技领域,与北京、上海、广东仍有差距;大国重器、高端芯片等 “卡脖子” 领域的突破,仍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但凭借民营经济的活力、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以及区域发展的均衡性,浙江冲刺 10 万亿的道路,不仅是经济体量的跨越,更是 “高质量发展 + 共同富裕” 的双重实践。


结语:10 万亿之后,中国经济的 “质量竞赛”

山东与浙江冲刺 10 万亿,不仅是两个省份的里程碑,更标志着中国经济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的转型进入新阶段。山东以工业 “全谱系” 为根基,通过新旧动能转换破解传统产业瓶颈,为北方经济提供了 “重省转型” 的样本;浙江以民营经济为底色,依托数字经济与块状经济,走出了 “轻省突破” 的富民之路。
未来,随着山东、浙江加入 “10 万亿俱乐部”,中国经济第一梯队的竞争将不再是单纯的体量比拼,而是创新能力、产业韧性、区域均衡性的综合较量。对于其他省份而言,两省的发展路径也提供了重要启示:无论是 “重” 产业的升级,还是 “轻” 经济的补位,唯有立足自身优势、找准转型方向,才能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