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从 “梦之港湾” 到 “高门槛壁垒”
(一)天价签证费,击碎无数印度人的赴美梦
对于印度女孩安妮莎・古普塔而言,2024 年的秋天格外寒冷。历经 12 年的漫长等待与不懈努力,她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 H-1B 签证,本以为能开启在美国的全新人生,却被一则政策公告浇透了心。当地时间 9 月 19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 H-1B 签证项目进行颠覆性改革 —— 将申请人每年的签证费用从原本的约 1500 美元,飙升至 10 万美元。这意味着费用涨幅超过 66 倍,如此 “天价” 让绝大多数普通印度家庭望而却步。
H-1B 签证并非普通旅游签证,它是美国专为外籍专业技术人才设置的 “绿色通道”,主要面向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领域的 STEM 人才。按照以往政策,持有者可在美国工作最长 6 年,若满足相关条件,还能申请更高级别的人才签证,甚至获得永久居留权,这也是印度人将其视为 “美国梦敲门砖” 的核心原因。
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发放约 8.5 万份 H-1B 签证,其中印度人获得的数量占比超过 70%,是该签证政策的最大受益群体。如今,签证费的暴涨直接击中了印度申请人的 “经济软肋”,像安妮莎这样好不容易拿到签证的人,开始陷入纠结:是咬牙承担巨额费用,还是放弃多年的努力?
(二)政策收紧 + 反移民情绪,印度人才步步维艰
除了费用问题,美国日益收紧的签证政策和弥漫的反移民情绪,让印度人才在美国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安库尔就职于一家美国科技公司的印度分公司,他和公司数万名同事一样,渴望通过 H-1B 签证前往美国总部发展。然而,他的申请已经等待了 10 个月,至今没有任何进展,公司以政策不明为由,迟迟不敢批准员工的赴美计划。事实上,像安库尔这样在排队中煎熬的印度人,还有成千上万。
更令人不安的是,即便已经持有 H-1B 签证、在美国稳定工作的印度人,也面临着 “入境危机”。有不少人在返回印度探亲后,再次入境美国时,被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以 “在印度停留时间过长,无需在美国工作” 为由遣返。这种不确定性,让在美印度人时刻处于焦虑之中。
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美国社会的反移民思潮抬头。一些本土强硬派认为,H-1B 签证项目让外籍人才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损害了本土劳动者的利益。在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后,这种声音愈发强烈,也直接推动了签证政策的不断收紧,让印度人的 “美国梦” 变得越来越遥远。
(三)签证新政引发连锁反应,美企陷入混乱
美国政府的签证新规不仅影响印度申请人,也让美国本土科技企业陷入困境。据 CCTV 国际时讯援引美媒报道,新政出台后,部分科技企业紧急通知员工暂停出国计划,不要轻易离开美国。企业担心,一旦员工出境,后续的签证续签或重新申请会因新规变得异常复杂,甚至可能无法顺利返回美国工作。尽管美国政府随后澄清,此次费用暴涨的新规仅适用于新办签证,不影响已持有者的续签,但这一插曲仍暴露了美企对签证政策不稳定的担忧。
对于高度依赖外籍技术人才的美国科技行业而言,H-1B 签证政策的变动直接影响企业的人才储备和项目推进。不少企业表示,若人才流入持续受限,可能会考虑将部分业务转移到海外,以规避政策风险。

二、日本:放下 “移民抵触”,押注印度人才
(一)劳动力短缺倒逼,日本向印度伸出橄榄枝
就在印度人才对美国望而却步之际,日本主动递来了 “橄榄枝”。当地时间 8 月 29 日,日本首相石破茂与印度总理莫迪在东京举行首脑会谈,会上石破茂明确提出:未来 5 年内,日本计划与印度实现 50 万人的人员交流目标,其中核心是引进 5 万名拥有理工背景的印度技术人才,以填补日本 IT、工程等领域的劳动力缺口。
△印度总理莫迪和日本首相石破茂
日本做出这一决定,实属 “形势所迫”。作为一个长期对移民持谨慎态度的国家,日本从未出台明确的移民政策,仅通过在留资格制度规范外籍人员停留。但近年来,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让日本面临前所未有的劳动力危机。
日本总务省 9 月 14 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日本 65 岁以上老年人达 3619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高达 29.4%,创历史新高。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更是预警:预计到 2030 年,日本整体劳动力缺口将超过 600 万,仅软件工程师这一岗位,缺口就达 79 万。为了维持经济运转、追赶全球科技发展步伐,引进外籍人才成为日本的 “必选项”。

△石破茂和莫迪
(二)印度 “IT 优势” 契合日本需求,合作水到渠成
日本选择印度作为人才引进的核心对象,并非偶然。印度是全球最大的 IT 外包国家,拥有约 500 万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软件工程师,这些人才不仅训练有素、技术扎实,而且人力成本相对低廉,数量规模更是能满足日本的 “大规模引才” 需求。对于印度而言,日本的邀请也为本土人才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随着美国签证政策收紧,越来越多印度年轻人开始重新规划职业路径,放弃 “美国深造 + 工作” 的传统模式,将目光投向其他国家,日本凭借稳定的经济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成为了热门选择之一。
(三)多举措 “铺路”,日本全力推进引才计划
为了顺利引进 5 万名印度技术人才,日本已开始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降低印度人才赴日的门槛。在教育层面,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扩大印度留学生规模,为印度留学生提供留学费用支援,帮助他们减轻经济压力;同时,计划在印度加强日语教育,设立专门的交流平台,开展招生宣传活动,让印度学生提前适应日本的语言和文化环境。
在产业合作层面,日本还承诺未来 10 年向印度投入 10 万亿日元民间投资,重点布局 AI、半导体、氢能、医疗等前沿产业。这一投资不仅能推动印度本土产业发展,也能为赴日印度人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形成 “引才 + 产业合作” 的良性循环。
(四)民众反对声难挡趋势,印度人才已在日本扎根
尽管日本政府态度坚决,但这一引才计划仍引发了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不少日本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抗议:“强烈反对印度移民!石破茂之前还说政府财政紧张,无法满足民众减税需求,现在却对印度如此‘大方’,自民党根本不顾日本民众的利益!”“和印度保持经济合作就够了,没必要引进移民!”面对争议,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回应称,引进印度人才是为了振兴日本经济,所有引才工作都会严格遵循现有的出入境在留管理制度,不会对日本社会秩序造成冲击。
事实上,印度人才已经开始在日本悄然扎根。根据日本厚生省的数据,截至 2024 年年底,在日本的印度人约为 5.4 万人,其中印度留学生 1685 人,较 5 年前实现了大幅增长。在东京,新宿区的一栋老式公寓楼里,27 岁的印度软件工程师拉吉什已定居下来,还和日本女友一起研究印度美食;品川区的印度学校,入学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这些细节都印证着印度人才在日本的 “存在感” 不断提升。
(五)外籍高管呼吁:日本需 “打开国门”,拥抱移民
龟田制果印度裔会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克赫,是少数在日本企业担任高管的外籍人士,他对日本引进印度人才的举措表示强烈支持,并呼吁日本进一步转变心态,接纳更多移民。雷克赫本身就是日本移民政策的 “受益者”。40 年前,他与家人一同来到日本,先是在大学从事微生物学研究,随后进入日本太阳化学、乐敦制药等企业工作,2022 年成为龟田制果的高管。他坦言:“外籍人士在日本企业担任高管的情况非常罕见,但在美国,微软、谷歌等大公司的 CEO 都是印度人。日本对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感到自豪,但在全球化时代,灵活性和海外人才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雷克赫看来,日本若想重现经济繁荣时期的辉煌,必须克服对移民的抵触情绪,勇敢 “走向世界”,通过引进外籍人才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他相信,随着更多印度人才赴日,日本不仅能缓解劳动力短缺,还能促进文化交流,形成更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
三、人才流动新趋势:从 “单极吸引” 到 “多极选择”
从美国的 “高门槛” 到日本的 “敞开门”,印度人才的流向变化,折射出全球人才流动格局的深刻转变。过去,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宽松的移民政策,长期占据全球人才吸引的 “单极” 地位;如今,随着部分国家政策收紧,以及其他国家主动优化引才环境,全球人才流动逐渐走向 “多极选择”。对于印度人才而言,“美国梦” 的褪色并非终点,日本等国家的机遇让他们有了更多元的发展可能;对于美国和日本而言,人才政策的调整不仅关乎本国经济发展,更将影响未来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的地位。这场围绕人才的 “争夺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