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 “含科量” 爆了!这波行情到底该怎么抓?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一、2025 年 A 股科技成长行情:领涨市场,赚钱效应凸显2025 年 A 股市场表现堪称惊艳,科技成长板块成为绝对主角,不仅带动指数走高,更催生了显著的赚钱效应。从板块涨幅来看,Wind

一、2025 年 A 股科技成长行情:领涨市场,赚钱效应凸显

2025 年 A 股市场表现堪称惊艳,科技成长板块成为绝对主角,不仅带动指数走高,更催生了显著的赚钱效应。从板块涨幅来看,Wind 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19 日),按中信行业指数分类,年内涨幅前十的板块中,半数以上属于科技成长领域。其中通信板块以 65.6% 的涨幅领跑,有色金属(54.01%)、电子(41.82%)、传媒(37.23%)、计算机(32.73%)等板块紧随其后,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汽车等泛科技成长板块也均实现 25% 以上的涨幅。
这轮行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政策、资金与市场共振的结果。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期表态,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速度加快,A 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超 1/4,远超银行与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值前 50 名公司中,科技企业数量从 “十三五” 末的 18 家增至 24 家,凸显科技资产在 A 股市场的权重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主动权益基金业绩也同步改善。中证主动偏股型基金指数年内收益达 31.47%,不少聚焦科技成长的基金更是斩获超额收益。以景顺长城基金经理农冰立为例,他于 2023 年 7 月接管的景顺长城品质长青混合 A,因在 2023 年四季度重仓 AI 产业链的 PCB、光模块龙头,截至 2025 年 9 月 19 日,近一年收益达 141.88%,大幅跑赢同期 37.43% 的业绩基准,成为科技成长行情的典型代表。



二、行情驱动核心:技术突破与工程师红利支撑科技资产重估

2025 年科技成长股的爆发,并非短期市场炒作,而是多重核心因素长期积累后的集中兑现,其底层逻辑可归结为技术突破与工程师红利两大支柱。

1. 技术突破驱动业绩兑现,产业升级打开增长空间

国产大模型的突破成为关键转折点,直接带动算力基建需求激增,AI 芯片、光模块等硬件环节景气度飙升。与此同时,AI 技术加速从硬件向应用端渗透,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等领域陆续落地商业化场景,形成 “技术突破 - 需求爆发 - 业绩增长” 的正向循环。
此外,我国在多个科技细分领域的竞争力持续提升。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高,创新药研发管线不断丰富并走向全球,军工领域的技术迭代与订单增长稳健,这些领域不仅实现业绩兑现,更重塑了市场对中国科技产业的长期信心。

2. 工程师红利持续释放,为科技发展注入长期动力

科技产业的长期增长,离不开人才储备的支撑。数据显示,2000 年至 2020 年,中国工程师总量从约 520 万人增至 1770 万人,形成全球规模领先的工程师群体。美国智库数据进一步显示,2022 年全球排名前 20% 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中,47% 的人本科学业在中国完成,远超美国 18% 的占比。业内普遍预测,我国工程师红利至少可持续至 2035 年以后,为科技行业的长期发展与尖端技术突破提供坚实基础。
不过,随着行情推进,科技板块的估值分歧也逐渐显现。部分热门领域如国产 GPU 龙头静态 PE 超千倍、动态 PE 达数百倍,光模块龙头的估值与盈利能力争议也引发买方与卖方论战。以涨幅最高的通信板块为例,截至 9 月 19 日其市盈率 TTM 达 26.23 倍,处于近三年分位点 98.68%,高估值下的投资难度显著加大,普通投资者需更加谨慎。


三、普通投资者的科技投资困境:高门槛与高波动下的选择难题

科技投资的吸引力毋庸置疑 —— 优秀的科技股往往是 “五倍股”“十倍股” 的摇篮,但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一领域的投资门槛与风险同样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专业门槛高:细分领域多,技术迭代快

科技产业涵盖半导体、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创新药等多个细分赛道,每个赛道的技术逻辑、商业模式差异巨大。例如,AI 算力涉及芯片架构、光模块传输速率等专业知识,人形机器人需理解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的技术壁垒,普通投资者难以全面掌握各领域的产业规律,更难判断技术商业化的节奏。


2. 波动风险大:估值易极端,情绪影响显著

科技股的估值往往与市场预期高度绑定,容易出现 “高估 - 回调 - 低估 - 反弹” 的极端循环。2023 年上半年 AI 行情中,部分个股短期内翻倍后又深度回调;2025 年部分板块估值再创新高,市场对 “预期能否兑现” 的分歧加剧,短期波动进一步放大,普通投资者难以承受这种剧烈震荡。


3. 信息不对称:产业动态难跟踪,研究资源有限

科技产业的发展依赖高频的产业调研与前沿信息跟踪,例如新技术的研发进展、下游客户的订单变化、政策导向的细微调整等,均可能影响个股走势。机构投资者可通过实地调研、产业链验证等方式获取一手信息,而普通投资者缺乏专业研究资源,难以及时把握产业拐点。
在此背景下,借道专业基金参与科技投资,成为普通投资者的最优解 —— 让具备体系化投研能力的团队,应对科技投资的 “风高浪急”。


四、专业科技投资团队的核心能力:从研究到持仓的全链路把控

选择科技基金的关键,在于筛选具备长期竞争力的专业投资团队。这类团队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深度研究能力、长期投资定力、风险控制能力,而景顺长城科技军团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 团队构建:多元背景 + 老中青梯队,覆盖全科技产业链

景顺长城早在 2019 年科创板开板时,就着手搭建科技投研团队,通过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结合,形成当前 12 人基金经理的规模,覆盖半导体、AI、高端制造、新能源等全科技细分领域。团队成员背景多元,既有杨锐文、张仲维等成名已久的老将,也有农冰立这样的中生代,还有曾英捷、刘力思等新生代,形成互补的能力圈:
  • 杨锐文注重成长股早期投资,擅长挖掘 “从 0 到 1” 的潜力企业;
  • 张仲维具备台湾半导体产业经验,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 农冰立为北大软件工程硕士,在 TMT 领域有多年卖方与买方投研积累;
  • 曾英捷有一汽大众产业背景,深耕汽车与新能源领域;
  • 刘力思聚焦大科技与大制造,擅长核心持仓的定价分析。
此外,景顺长城还持续扩充科技领域研究员储备,定期输出体系化研究成果,强化科技投资文化,为团队提供坚实的研究支撑。


2. 研究方法:产业趋势先行,前瞻性布局机会

优秀的科技投资团队,需具备 “提前预判产业趋势” 的能力。景顺长城科技军团通过高频调研、产业链跟踪,多次精准把握科技产业拐点:
  • 2022 年初发布《新能源汽车洞察报告》,提出行业十大展望,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 2024 年 2 月发布《AI 洞察报告》,预判人工智能十大发展趋势,如今多数趋势已落地;
  • 2023 年初,杨锐文管理的景顺长城优选混合重仓算力相关芯片股,在当年熊市中实现 2.72% 的正收益,跑赢同期 - 7.43% 的业绩基准;
  • 2023 年 11 月,张仲维接管景顺长城优质成长股票后,当即重仓光模块龙头,截至 2025 年 9 月 19 日任职回报达 124.89%;
  • 2024 年 8 月,江山管理景顺长城智能生活后,重仓芯片、光模块等 AI 产业链龙头,截至 2025 年 9 月 19 日任职回报达 146.49%。
这种前瞻性布局,源于团队 “产业链研究驱动投资” 的理念 —— 不依赖财务数据或市场情绪,而是深入产业一线,把握技术演进、政策导向与供需变化,筛选产业生命周期中的高成长阶段。


3. 投资定力:长期主义导向,拒绝短期热点

科技产业的发展非一蹴而就,短期波动难以避免,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才能捕获产业成长红利。景顺长城科技军团在投资中体现出鲜明的长期特征:
  • 持仓周期长:杨锐文长期持有某扫地机器人龙头、红外龙头,陪伴企业从 “小树苗” 成长为 “大树”;农冰立在 2025 年中期报告中表示,长期看好手机作为 AI C 端商业化核心载体,二季度加仓相关公司。
  • 考核机制支撑:公司以三年及以上维度为基金经理考核主要权重,鼓励基于基本面构建组合,避免追逐短期热点。
  • 业绩验证:截至 2025 年 9 月 19 日,景顺长城科技军团旗下成立满一年的 34 只基金,近一年平均收益超 86.35%,其中 7 只基金实现翻倍,大幅跑赢 82.44% 的中证科技 100 指数近一年涨幅。


4. 风险控制:估值纪律 + 均衡配置,平衡收益与波动

科技股波动大,团队需通过成熟的投资框架控制风险。景顺长城科技军团的基金经理普遍注重 “成长性与估值匹配”,例如孟棋坚持 “尊重产业周期,遵守估值纪律”,董晗以 “第一性原则” 筛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避免在估值过高时追涨。
在行业配置上,团队以 “细分赛道均衡配置” 为主,较少单押某一赛道博取短期收益。这种组合构建方式,既能把握多个领域的成长机会,又能分散单一赛道的波动风险,实现长期稳健回报。


五、结语:科技投资的长期逻辑与选择建议

2025 年 A 股科技成长行情的爆发,是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工程师红利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虽然短期估值分歧加剧,但长期来看,我国科技产业的升级趋势不可阻挡,仍是未来投资的核心赛道之一。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选择科技基金时,需重点关注三类指标:一是团队的研究深度,是否能前瞻性把握产业趋势;二是团队的长期定力,是否具备长期考核机制与持仓逻辑;三是团队的风险控制能力,是否有成熟的投资框架与估值纪律。像景顺长城科技军团这样,具备多元背景团队、产业驱动研究、长期投资理念的机构,更有望在科技投资的长周期中,为投资者创造持续价值。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