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储能产业正站在历史性爆发的临界点。作为新能源战略的核心支柱,这个被资本热捧的赛道,却在出海扩张的浪潮中掀起了一场关于技术安全的激烈博弈。沙特阿拉伯两座大型储能项目73-75美元/千瓦时的中标价,不仅刷新了除中国外的全球纪录,更让“价格杀手”海辰储能一夜之间成为行业焦点——在国内毛利率已薄如刀片的当下,这家中国储能新贵如何在海外缔造“成本神话”?答案背后,一场关乎中国储能技术安全的深层危机正悄然浮现。

沙特低价中标的余波未平,印度市场的合作动态又将海辰储能推上风口浪尖。2025年8月,美国《Entrepreneur》杂志率先披露印度能源巨头信实集团与海辰储能的合作意向,随后CNBC TV印尼频道证实双方已敲定“技术授权+特许权使用费”模式。
根据报道,海辰将向信实输出底层电池技术,助力其打造印度首座储能超级工厂。这一合作模式看似是轻资产出海的“创新典范”——海辰无需投入资金与人力,仅以“技术导师”身份收取特许权使用费,便能快速打开千亿级市场,但知情人士的爆料却让行业脊背发凉:为满足印度政府和企业的刚性要求,海辰不得不将核心电芯配方、BMS源代码及工艺包“原汁原味”交付合作方。

对于急于冲刺港股IPO的海辰储能而言,这笔交易无疑是财务报表上的“强心剂”。信实集团作为印度最大私营集团,市值超千亿美元,业务横跨能源、电信等多个领域,其掌门人穆克什·安巴尼已公开宣布将在2030年前投入100亿美元布局新能源产业链,电池储能正是其中的核心闭环。与信实合作,意味着海辰能迅速切入印度市场的核心圈层,规避重资产投入的风险与政策壁垒。但这种“一劳永逸”的模式,却触碰了中国储能产业的核心利益底线。
中国储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源于多年积累的技术壁垒——从电芯结构设计、电解液配方到系统控制算法,每一个环节都是企业投入巨资研发的成果。业内专家直言,中企出海的本质应是互惠互利的价值交换,而非为短期营收牺牲长远利益的“技术豪赌”。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印度成熟的“引进-消化-创新”产业路径:从仿制药到消费电子,印度企业擅长在技术引进基础上实现本土化突破,最终培育出本土竞争对手。当中国企业将核心技术“打包出售”时,今天的合作伙伴很可能成为明天最棘手的挑战者。
海辰储能的困境并非个例。在全球储能市场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面临“扩张与安全”的两难抉择:既要抢占海外市场份额,又要守护技术护城河。此次沙特低价中标与印度技术授权事件叠加,将“中国储能技术如何安全走出去”的命题提前摆到全行业面前。是追求短期规模的“狂飙突进”,还是构建可持续的技术输出体系?答案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决定着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格局中的话语权。
对于海辰储能而言,在9月25日港股IPO递表失效节点来临前,这场关于技术安全的争议或许会成为其二次闯关的变数。但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需要以此为戒,建立清晰的技术输出红线与风险评估机制。储能出海不是“一锤子买卖”,唯有在开放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储能技术的全球价值,而非沦为他人嫁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