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游:“惜售挺价” 成常态,掌控产业链话语权
2025 年以来,钨价一路狂飙,国内主要钨产品年内均值较年初低点普遍上涨超 50%,部分产品涨幅近 100%。在此背景下,上游矿企彻底掌握产业链话语权,“惜售挺价” 策略成为行业常态。江西赣州某钨矿销售总监王磊的日常,便是不断挂断加价求购的电话。9 月 22 日,他拒绝欧洲买家加价三成采购黑钨精矿的请求;9 月 18 日,又以优先保障国内长单为由,搁置欧洲买家再涨 5% 的报价。不仅如此,他还严格控制现货投放量,将月度现货投放控制在 200 吨以内,导致矿山 9 月下半月黑钨精矿发货量较上月同期减少 30%,库存周转天数从 15 天延长至 45 天。
这种 “硬气” 源于供需基本面的根本转变。一方面,2025 年首批钨精矿开采总量指标降至 5.8 万吨,同比缩减 6.45%,源头供应收紧;另一方面,光伏钨丝需求爆发,渗透率从 20% 跃升至 60%,每吉瓦硅片耗钨 8 吨,全球年需求超 4500 吨,同比激增 198%,供需缺口持续扩大。
政策层面也为上游添力。2025 年 2 月,商务部发布《对钨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对仲钨酸铵(APT)、氧化钨等初级产品实施出口限制,全球钨贸易格局生变。海外 APT 价格飙升至 580-645 美元 / 吨度(鹿特丹到岸价),较国内溢价 22%,国际买家疯狂囤货,一家欧洲企业甚至承诺 30% 溢价求购 500 吨 APT,却遭国内企业拒绝。
供需与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上游企业赚得盆满钵满。章源钨业 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 1.15 亿元,矿山业务是核心利润来源;中钨高新推进柿竹园技改项目,预计释放 2000 吨增量,进一步巩固优势。面对中游冶炼厂联合要求 “价格回调”,矿企直接暂停供货,最终迫使对方董事长亲自道歉,并签下溢价 15% 的长协。
中游:“夹心饼干” 困境,利润率压缩至生死边缘
与上游的 “黄金时代” 形成鲜明对比,中游冶炼企业陷入 “两头受气” 的 “夹心饼干” 困境,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江西某冶炼厂厂长李建国的账本,直观展现了中游的艰难。2025 年 8 月,该企业钨精矿采购成本同比飙涨 60%,65% 黑钨精矿均价达 27.2 万元 / 吨,而产出的 APT 售价涨幅仅 25%,卡在 40 万元 / 吨关口。扣除加工成本、环保投入和设备折旧后,实际利润率不足 5%。更糟的是,9 月部分 APT 单价被压至 39.5 万元 / 吨,较月初下跌 3%,“上游涨价跟不上,下游压价躲不开” 成为常态。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国盛证券调研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钨精矿均价同比上涨 10%,但中游冶炼企业毛利增幅远低于此,硬质合金板块甚至出现 “量增利减”—— 上半年产量同比增 5%,毛利却下降 6%,部分企业 APT 生产线已陷入亏损,只能靠钨粉等深加工业务勉强维持。
现金流压力更是雪上加霜。下游客户账期不断拉长,李建国所在企业的应收账款周期已达 120 天,一家硬质合金企业 1200 万元货款逾期 45 天,另一家刀具厂 600 万元汇票需 90 天兑付。为维持每月 5000 万元现金流周转,企业不得不频繁进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月均损失约 20 万元利息。浙江部分冶炼企业为规避风险,已拒绝 90 天以上长账期订单,宁愿减产也不冒坏账风险,此前就有同行因超千万元坏账破产。
中游企业曾尝试联合突围,组建采购联盟统一采购价,但不到一周联盟便破裂,有企业暗中加价 2% 抢购现货,难以形成统一阵线。同时,国际竞争加剧,越南、德国等冶炼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抢占海外市场,2025 年 1-7 月中国钨品出口量同比下降 17.85%,进口量却同比增长 26.75%,双重压力下,部分企业只能通过混改引入国资纾困,一家地方冶炼企业出让 15% 股权后,才获得 5000 万元资金。
下游:订单流失与替代冲击,深陷价值重构漩涡
上游的涨价压力层层传导,最终全部压在下游企业身上,硬质合金、刀具等企业不仅面临成本激增,还遭遇订单流失、材料替代和模式变革的多重冲击,深陷价值重构漩涡。浙江宁波硬质合金企业主陈海峰的经历极具代表性。2025 年,碳化钨粉采购价从年初 380 元 / 公斤飙升至 610 元 / 公斤,但硬质合金刀具售价仅能上调 15%,客户接受的涨幅极限为 20%,超此比例便会转向替代品或海外供应商。9 月,德国一家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宣布减少 30% 钨钢刀具订单,转购韩国产品,这已是他本月收到的第三份 “减单通知”。
为控制成本,下游客户开始寻求替代材料,进一步挤压市场空间。一家家电企业测试含钴高速钢替代钨钢刀具,虽寿命降低 30%,但成本节约 40%;湖南某刀具厂 8 月钨粉采购量同比减少 25%,钼铁采购量增加 60%,因钼基材料价格仅为钨合金的三分之一。更严峻的是,高端替代技术不断突破,某日企开发的碳化钛基材料在铣刀应用上寿命达钨基材料的 85%,成本低 30%;氮化硅陶瓷刀具在精加工领域已实现替代,钨的不可替代性正在被打破。
库存与现金流管理成为下游企业的 “生死考验”。陈海峰的企业原料库存仅能维持 10 天(安全线 30 天),高价囤货风险极高 —— 上月以 580 元 / 公斤采购 50 吨碳化钨粉,半个月后市场价跌至 550 元 / 公斤,直接损失 150 万元。同时,下游客户账期从 60 天拉长至 90 天,上游却要求现款现货,企业垫付的流动资金从 2000 万元增至 5000 万元,而银行对硬质合金行业授信规模缩减 15%,该行业被列为 “谨慎类客户”,资金链随时面临断裂风险。
制造业模式变革更带来深远危机。智能刀具库企业推行 “按加工件数付费” 模式,客户必然选择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刀具厂商被迫承担材料涨价压力,部分企业无奈向东南亚转移产能。面对困境,少数企业开始探索破局,陈海峰的企业与上游达成 “利润分成” 协议,钨价涨幅超 20% 的部分双方按比例分担;同时与下游建立价格联动机制,每月调整售价,虽无法完全抵消压力,但至少稳定了 30% 的核心客户。

临界点已至:市场回调、政策博弈与技术破局
2025 年 9 月下旬,持续暴涨的钨市场迎来转折点,价格回调、政策研讨与技术突破并行,产业链博弈进入关键阶段,各方都在寻找新的平衡点。市场率先释放 “降温” 信号。9 月 23 日,长江综合钨粉均价报 62 万元 / 吨,单日重挫 7500 元,终结数月连涨行情;钨精矿市场偏弱运行,江西大企一级黑钨精矿报价虽稳在 27.2 万元 / 吨,但下游客户多持观望态度。期货市场多头资金撤离,华东部分钨贸易商为回笼资金,以低于市场价 5000 元 / 吨的价格甩货,王磊办公室实时滚动的价格屏幕上,首次出现连续绿色数字。
下游承受力逼近极限,进一步加剧市场调整。湖南某硬质合金龙头将原料库存周期从 15 天延长至 22 天,执行 “随用随采” 策略,9 月采购量较 8 月再缩减 10%。同时,制造业 PMI 持续处于荣枯线下方,尽管新能源车、半导体等高端领域对钨需求强劲,但占比不高,难以支撑整体市场。王磊坦言,当前钨价已进入非理性区间,若突破 45 万元 / 吨,下游 60% 的中小合金企业将停产。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应对,试图平衡保供与环保。监管部门透露,正在研讨钨矿 “弹性开采指标” 可行性方案,计划对采用绿色开采技术的矿企给予 5% 配额上浮,缓解供需矛盾。但部分部门担忧此举可能减少资源税收入,导致政策出台步伐放缓,政策效果暂未显现。
技术突破成为寻找长期平衡点的关键。李建国虽未能维系冶炼企业联盟,却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试点 “钨废料高效回收技术”,将废硬质合金钨回收率提升至 85%,降低部分加工成本。中南大学研发的同类技术已能将回收率从 75% 提至 92%,若规模化应用,可替代 30% 原生钨需求。不过,技术落地需要时间,市场留给产业链调整的窗口期仅 2-3 年。
这场席卷钨产业链的博弈,没有绝对的赢家。上游追求短期利润的 “惜售挺价”,加剧了中下游困境;中下游的成本压力与替代冲击,又反过来抑制市场需求;政策在保供、环保与税收间艰难平衡。正如江西赣州钨交易中心一名企业人士所言:“政策想控价,矿企要利润,下游要生存 —— 这场拉锯战里,唯有找到供需、成本与技术的平衡点,才能让整个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