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不追高!聪明钱都在抢 “低波红利”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一、从 “赌暴富” 到 “求稳赚”:低波红利成中年群体新宠股市震荡打破了无数股民的 “一夜暴富” 幻想,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转向以低波动、高股

一、从 “赌暴富” 到 “求稳赚”:低波红利成中年群体新宠

股市震荡打破了无数股民的 “一夜暴富” 幻想,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转向以低波动、高股息为核心的 “低波红利” 资产。这种曾被忽视的投资方式,如今凭借抗风险特性,成为 70 后高收入群体的 “资产压舱石”。
从人群特征来看,低波红利的投资者画像高度清晰:
  • 主力群体:以 70 后为主,多为教师、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他们赶上改革开放红利,手握闲置资金,核心诉求是 “保本保值”,而非追逐短期高收益。
  • 年轻群体:90 后参与度低,一方面因资金储备不足,另一方面普遍看不上 “缓慢的红利收益”,仍倾向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印证了 “没钱盼暴富,有钱求稳躺” 的市场现实。
医药行业的李姐就是典型代表。在长期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她为让闲钱跑赢通胀,先投入 160 万配置低波产品(以国企央企红利、银行为主),截至目前收益达 6%,远超大额存单利率;后又追加 14 万尝试激进型投资(可转债、黄金),两类资金合计接近 200 万,既守住了 “保命钱”,又实现了收益进阶。


二、低波红利的 “进化史”:从边缘产品到市场主流

“低波红利” 并非新生事物,其发展历程与中国经济环境、政策导向深度绑定,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起源与蛰伏期(20 世纪 90 年代 - 2020 年)

  • 概念源头:源于美国,是经典价值投资策略。金融学家西格尔在《股市长线法宝》中明确:过去 50 年,低市盈率、高股息股票 “业绩超大盘、风险更低”。
  • 国内起步:2013 年中证指数公司发布 “中证红利低波指数”,但此后 10 年一直处于边缘。核心原因是当时市场有更优选择 —— 国内广谱利率超 5%,10 年期国债收益率约 4%,而低波红利相关公司股息率仅 4% 左右,且 A 股股息支付率低,导致相关基金 “规模小、热度低”。

2. 转折与崛起期(2020 年前后)

2020 年成为低波红利的 “分水岭”,两大关键因素推动其爆发:
  • 资管新规落地:2018 年实施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打破 “刚性兑付”,此前高利率的非标资产(如房企永续债)风险暴露,以恒大为代表的房企永续债利率曾飙升至 30%,但伴随行业风险爆发,这类高风险产品逐渐退出主流。
  • 经济动能转变:2020 年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投资者财富观从 “追高” 转向 “求稳”。以北京信予莱希投资为例,其业务从 “非标资产投资” 转向低波红利管理,2020 年推出的信用债产品(以高评级产业债、城投债为主),五年年化收益近 11%,短期内吸引 7-8000 万资金,投资者以 50-60 岁人群为主。

3. 发展加速期(2024 年至今)

2024 年 “国九条”(《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低波红利注入强心剂:
  • 政策要求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将央企国企分红纳入考核,限制 “多年不分红” 公司的大股东减持,推动 “一年多次分红、春节前分红”。
  • 政策引导市场从 “炒小炒差” 转向 “价值回报”,吸引长期资金入市,直接推高优质红利资产的估值,低波红利权益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开始快速增长。


三、低波红利怎么 “玩”:策略、配置与难点

低波红利本质是一套 “筛选 + 配置” 的投资逻辑,核心是通过双重过滤器找到 “稳赚” 的标的,并通过灵活调整实现风险对冲。

1. 核心筛选逻辑:两大标准锁定优质标的

  • “红利” 过滤器:选择赚钱能力强、愿意回报股东的公司,重点看股息率(连续多年稳定分红)、分红比例(如国有六大行 2024 年分红比例不低于 30%)。
  • “低波” 过滤器:筛选业务稳定、股价波动小的公司,优先考虑现金流稳定的行业,例如:
    • 银行:“旱涝保收”,2025 年 4 月国有六大行股息率在 4%-5.07% 之间,远超 1.45% 的 1 年期大额存单利率。
    • 传统能源 / 公用事业:煤炭、钢铁、有色等顺周期行业,以央企国企为主,利润稳定但受宏观经济影响略高于银行。
    • 据统计,2020-2024 年连续五年股息率超 5% 的 A 股公司共 16 家,多集中在上述行业。

2. 典型配置方式:股债混合 + 灵活调整

低波红利产品以 “股债混合” 为基础,股票是核心、债券为辅助,同时会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
  • 基础配置:以低波股票(如银行股、红利 ETF)+ 低风险债券(如高评级信用债)为主,追求 “稳健收益 + 低波动”。
  • 灵活调整: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全球市场动态优化比例。例如李姐的资金在 2024 年经历多次调整:
    1. 4 月:美国关税战期间抄底美股、港股,赚取短期收益;
    2. 5 月:市场见顶压力显现,切换为 “银行 + 黄金” 的价值投资组合;
    3. 7 月:再次调整为 “低波 + 激进” 五五分配置。

3. 行业难点:平衡风险与个性化需求

对投资机构而言,低波红利业务的难点不在于选股票,而在于两点:
  • 风险对冲:需实现 “低波产品” 与 “高收益产品”(如可转债、港股科技)的搭配,对冲市场波动风险。
  • 个性化服务:不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收益目标不同,需量身定制方案。例如李姐选择 “半委托服务”,将大部分决策权交给机构,同时保留关键控制权。
  • 这要求投资经理兼具 “专业能力” 和 “沟通能力”:既要关注美联储政策、国内 GDP、CPI 等宏观数据,又要实时对接客户,满足其 “激进加仓”“及时止损” 等需求。


四、低波红利的真相:是 “社会发钱” 还是 “稳健选择”?

业内流传 “低波红利是社会给大众发中国优质公司的红利”,这种说法虽不绝对,但背后反映了其独特的市场价值。

1. 核心价值:长期抗震 + 跑赢大盘

低波红利的优势在长期维度下更明显,Wind 数据显示:
  • 2005-2024 年 19 年间,低波红利指数有 13 年实现正涨幅,仅 2008、2011、2018 年跌幅较深,抗震能力显著;
  • 近三年:中证 500 指数跌幅超 20%,而红利低波指数逆市上涨 23.15%;
  • 2024 年:低波红利指数上涨 16.88%,远超中证红利(11.43%)、中证 500(7.72%)。

2. 火爆根源:优质资产荒 + 利率下行

低波红利的走红,本质是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
  • 长期利率下行:市场缺乏高收益、低风险的优质资产,低波红利成为 “矮子里的将军”;
  • 经济增速放缓:当经济从 “高速增长” 转向 “平稳增长”,投资者更需要 “防波堤” 类资产对冲震荡,低波红利恰好满足这一需求。

3. 风险提示:并非 “无风险套利”

需明确的是,低波红利不是 “稳赚不赔”:
  • 市场轮动风险:若股市走牛,资金可能从低波红利转向高成长板块,导致其短期收益承压;
  • 行业波动风险:顺周期行业(如煤炭)受宏观经济影响,可能出现营收下滑、股价疲软的情况;
  • 政策调整风险:若未来利率上行或政策导向变化,低波红利的吸引力可能下降。


五、结语:没有 “最好” 的投资,只有 “最适配” 的选择

低波红利的走红,折射出中国投资者心态的成熟 —— 从 “赌一把” 的投机,转向 “长期稳赚” 的理性。它不适合追求 “一夜暴富” 的年轻人,却精准匹配了 70 后高收入群体 “保养老金、抗通胀” 的需求。
未来,随着长期资金入市、分红机制完善,低波红利 “长牛、慢牛” 的趋势大概率延续。但对投资者而言,关键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明确自身需求:若你追求稳健、能接受 “慢富”,它或许是优质选择;若你偏爱高风险、能承受波动,它未必适合。毕竟,投资的本质不是 “追热点”,而是找到与自己风险、目标适配的标的。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