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 多年后,历史正在数字世界重演。当交易发起者从朝圣者变成以毫秒决策的 AI,当 “机器经济(Machine-to-Machine Economy)” 的雏形浮现,人类突然发现:旧有的信任体系失灵了。AI 没有生物识别,无法承担法律责任,更没有实名账户,谁能为机器搭建一个新的 “圣殿骑士团”?
2025 年 9 月,这个问题炸响全球金融圈。美联储率先官宣研究 AI 代币化支付,SEC 前主席 Paul S. Atkins 在巴黎将其命名为 “代理金融(Agentic Finance)” 时代。一夜之间,这场关于机器支付的竞赛,从远见者的蓝图,变成所有巨头必须死磕的生死赛道。
一、AI 支付的死穴:被人类规则锁死的机器经济
业界更愿将 “代理金融” 称为 “代理商业(Agentic Commerce)”,其本质是 AI 身份的颠覆 —— 它不再是效率工具,而是要成为独立参与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如今的 AI Agent 已能自主规划任务、调用 API,甚至发起协作,但它始终卡在最后一步:支付。只要支付环节需要人类手动输入密码,AI 的 “自主性” 就是空谈。而问题的根源,藏在全球支付体系的底层逻辑里:这套为人类设计的规则,从诞生起就在拒绝机器。
- 安全标准的物理隔离:以信用卡 PCI DSS 标准为例,它严禁 AI 接触卡号、有效期等敏感信息,甚至通过验证码、生物识别等 “反机器人机制”,从技术上阻断 AI 自主操作的可能。
- 交易模式的基因冲突:传统支付是 “一笔订单一次付款”,适配人类低频消费;但 AI 交易是高频、海量、小额且持续的 —— 比如优化广告投放时,AI 每秒要向多个平台购买数据、调用算力,传统费率结构和响应时延根本无法承载。
- 法律制度的真空地带:“交易可撤销(chargeback)” 是保护人类消费者的核心机制,却让 AI 交易失去了不可篡改的结算效力。AI 无法成为清算主体,自然不能承担独立经济责任,这让机器间的交易始终处于 “法律灰色地带”。
二、权力反转:支付从 “配角” 变 “主角”,平台巨头集体失势
过去的商业逻辑里,“交付” 是核心,“支付” 是辅助。就像朝圣者的目标是去耶路撒冷(交付),圣殿骑士团的黄金保护(支付)只是配套。但在 AI 主导的代理商业中,这个逻辑被彻底颠倒了:支付不再是交易的终点,而是新交易的起点。我们可以用三层结构,看清这场权力转移的残酷性:
| 层级 | 角色定位 | 代表玩家 | 核心变化 |
|---|---|---|---|
| 顶层:入口层 | 捕获用户商业意图,分发执行任务 | ChatGPT、Siri 等 AI Agent | 成为新时代流量入口,直接定义交易方向 |
| 中层:支付层 | 连接意图与服务,完成价值结算 | PayPal、Stripe、加密钱包 | 从 “辅助功能” 跃升为 “底层基础设施”,掌控交易闭环 |
| 底层:服务层 | 被动提供 API 化技能,等待 AI 调用 | Uber、Shopify、美团 | 从 “平台巨头” 退化为 “技能插件”,品牌和用户界面被弱化 |
AI Agent 的核心能力是 “端到端完成任务”,而无缝、预授权、高可靠的支付能力,不是 “可选环节”,而是 “前置基础”。对 AI 来说,Uber 不是一个 App,而是 “能否被支付系统调用的出行 API”—— 谁掌握支付接口,谁就掌握服务调用的优先权。
这场反转的本质是:过去 “服务定义支付”,现在 “支付定义服务”。支付层,成了新商业秩序的咽喉。
三、巨头混战:四种路径,争夺 AI 支付的 “圣殿骑士团” 席位
面对万亿级的机器经济市场,支付巨头们没有观望,而是用真金白银和核心战略,展开了一场 “从零开始” 的卡位战。四种路径各有优劣,却指向同一个目标:成为 AI 时代的 “圣殿骑士团”,掌控价值结算的核心权力。
1. PayPal:快准狠的 “生态赋能者”
PayPal 的策略是 “短平快落地”,用工具包 + 合作 + 投资,快速抢占 AI 支付的入口。- 2025 年 4 月,发布Agent Toolkit,让开发者能像拼乐高一样,把支付、发票管理等功能集成到 ChatGPT、LangChain 等 AI 框架中;
- 5 月,与 AI 搜索公司 Perplexity 合作,实现 “聊天界面内完成搜索 - 比价 - 购买 - 支付” 的全流程,让 “对话即交易” 从概念落地;
- 9 月,连续投资区块链公司 Kite(机器身份认证)和稳定币公链 Stable(链上支付),并接入自家稳定币 PYUSD,提前布局链上生态。
2. Stripe:重构规则的 “基础设施建造者”
Stripe 的野心更大,它要从底层技术重构 AI 支付的 “轨道”,成为新规则制定者。- 2025 年 5 月,推出支付基础模型(Payments Foundation Model) ,用 AI 重构风控系统,把经验判断变成标准化能力;
- 9 月,联合风投 Paradigm 孵化 L1 区块链Tempo,专为支付设计,目标是解决稳定币和现实支付的 “高吞吐、低延迟、低成本” 痛点;
- 更关键的是,Tempo 邀请 OpenAI、Anthropic、Visa 等做顾问,意图联合行业力量,把 Tempo 打造成 AI 支付的底层标准。
3. Visa/Mastercard:守旧求变的 “存量保卫者”
作为传统卡组织巨头,Visa 和 Mastercard 的核心是 “保护现有网络”,同时试探性切入 AI 支付。- 推出专属平台:Visa 的Intelligent Commerce、Mastercard 的Agent Pay,聚焦 “AI 身份验证” 和 “支付 Tokenization”;
- 用 Token 替代银行卡信息,既不违反 PCI DSS 标准,又能给 AI 提供可用的支付凭证;
- 强调 “人类授权”,通过生物识别确保 AI 交易经过用户同意,本质是在现有规则内做改良,而非颠覆。
4. Coinbase/Google:原生创新的 “规则破局者”
加密世界和科技巨头的思路更激进,它们要为机器经济打造 “原生支付体系”,解决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痛点。- Coinbase:推出x402 协议,激活 HTTP 402 “需要付费” 状态码,让 AI 访问服务时,能立即用稳定币链上结算,实现 “支付与 API 调用的原生耦合”;

x402 协议各项指标对比|图源:Coinbase
- Google:联合 60 多家机构发布AP2 协议(Agent Payments Protocol) ,用开源策略打造 AI 支付的 “共同语法”,解决 “用户意图确认”“责任界定” 等合规难题,目标是成为 AI 金融服务的 “总开关”。
四、终局猜想:谁能拿到新世界的船票?
代理商业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但从目前的布局来看,胜负的关键已逐渐清晰:短期看落地速度,中期看架构能力,长期看生态契合度。
- 短期(1-2 年):PayPal 的优势最明显。Agent Toolkit 降低了开发门槛,与 Perplexity 的合作实现了场景落地,它能最快抢占 AI 支付的 “用户心智”,成为过渡阶段的核心玩家;
- 中期(3-5 年):Stripe 的 Tempo 公链是关键变量。如果能解决 “高吞吐 + 低延迟” 的技术难题,再结合支付基础模型的风控能力,Stripe 有机会从 “参与者” 跃升为 “规则制定者”;
- 长期(5-10 年):加密原生方案更具潜力。x402 协议和 AP2 协议,能完美适配 AI-2-AI 的高频微交易,解决传统金融的合规和效率痛点。一旦规模化,可能彻底重塑支付市场结构。
这场战争的最终赢家,将成为数字世界的 “中央银行”,扼住未来商业的命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