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的闲钱还能挪多少进股市?先算清这笔账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下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迎来一场标志性变化 —— 居民与企业部门的庞大定期存款开始集中到期,规模空前的 “存款活化” 进程正式启动。从东吴证券与
2025 年下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迎来一场标志性变化 —— 居民与企业部门的庞大定期存款开始集中到期,规模空前的 “存款活化” 进程正式启动。从东吴证券与摩根士丹利的最新研报来看,这不仅是短期资金的 “搬家” 行为,更预示着未来数年中国储蓄结构的深度调整,股市、消费市场乃至长期社保体系都将受其影响。


一、当下 “存款搬家” 全景:三大动力驱动,居民定期存款唱主角

2025 年 7-8 月,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简称 “非银存款”)迎来超季节性增长,单月增量达 3.03 万亿元,引发市场对 “储蓄入市” 的热议。但深入拆解可见,这轮增长并非单一因素推动,而是银行体系、居民与企业资金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资金来源三分天下,同业与居民各占一头

从东吴证券的测算数据来看,3.03 万亿元非银存款增量主要来自三大板块:
  • 居民与企业存款转移:贡献 1.42 万亿元,是传统意义上的 “存款搬家”。居民和企业通过购买资管产品、直接开户炒股等方式,将原本存于银行的一般性存款,转化为非银机构管理的资金,这部分也是市场最关注的 “储蓄入市” 源头。
  • 银行同业业务扩张:贡献 1.18 万亿元,成为意外的 “增量主力”。在存贷差收窄的压力下,银行加大债券投资力度,推动同业业务规模扩张,过程中派生出大量非银存款,这一板块此前常被市场忽略。
  • 其他存款转化:贡献 1033 亿元,主要来自未纳入广义货币(M2)统计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产品,属于存款形式的结构性调整。



2. 居民定期存款成 “活期化” 核心,规模远超企业与活期资金

尽管资金来源多元,但居民部门的定期存款仍是 “存款活化” 的绝对核心。从银行信贷收支表数据可见:
  • 7-8 月,居民定期存款超季节性减少 8426 亿元,这一规模不仅远超居民活期存款(减少 4446 亿元),也大幅超过非金融企业的定期存款(减少 3156 亿元)与活期存款(减少 1219 亿元)。
  • 东吴证券明确指出,2025 年以来的 “存款搬家”,本质上就是 “定期存款活期化” 的过程 —— 居民将到期或未到期的高息定期存款取出,转为活期后再寻找其他投资渠道。但目前这一过程仍处初期,真正的 “入市高潮” 尚未到来。


二、未来增量可期:2025-2026 年 15 万亿 “超额定存” 将到期

短期 3 万亿的非银存款增长已足够引人关注,但更大的 “活水” 还在后面。由于 2022-2023 年是中国存款 “定期化” 的高峰期,当时大量居民与企业选择存入高息定期存款,这些资金将在 2025-2026 年集中到期,形成规模庞大的 “待配置资金池”。

1. 绝对规模:两年超 31 万亿定期存款到期

东吴证券通过分析 2021-2024 年新增存款的期限结构,测算出未来两年的到期规模:
  • 2025 年:预计有 22.28 万亿元定期存款到期,其中下半年的三、四季度分别到期 5.24 万亿元和 1.66 万亿元,年底前仍有近 7 万亿资金待释放。
  • 2026 年:预计到期规模为 9.4 万亿元,虽较 2025 年下降,但仍保持高位,为市场提供持续流动性支撑。

2. 超额规模:15 万亿 “额外资金” 待寻找新去向

若剔除经济增长带来的 “趋势性存款增长”,未来两年的 “超额” 定期存款到期规模更具参考价值 —— 这部分资金是居民与企业在 “高息诱惑” 下额外存入的,到期后更可能流向非存款领域:
  • 2025 年:预计有 11.08 万亿元 “超额定存” 到期,其中三季度 2.13 万亿元、四季度 2.81 万亿元,年底两个月将迎来小高峰。
  • 2026 年:预计有 4.05 万亿元 “超额定存” 到期,虽规模下降,但仍是推动 “存款活化” 的重要力量。


三、摩根士丹利:三阶段路线图,释放 35% 储蓄率潜力

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 35%,远超全球主要经济体,如何释放这部分潜力?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提出了 “三步走” 路线图,覆盖短期、中期与长期,分别对应股市、消费与社保改革三大方向。

1. 第一阶段(未来 2-3 年):提振信心,6-7 万亿超额定存入股市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 “修复市场预期”。摩根士丹利认为,2024 年 9 月政策转向后,市场已形成 “更具建设性” 的叙事,高净值人群率先行动,推动部分超额定存流向股市等风险资产。
  • 目标规模:预计未来 2-3 年内,将引导 6-7 万亿元超额定存进入股市,目前这一过程尚处早期,后续随着信心修复,普通居民或逐步跟进。

2. 第二阶段(未来 6-8 年):重塑通胀,30 万亿储蓄转向消费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 “改变居民预期”。要将 30 万亿元的 “周期性超额储蓄” 转化为消费,关键在于提升通胀预期 —— 更高的物价预期会降低 “持有现金” 的吸引力,鼓励居民增加即期消费。
  • 实现路径:通过结构性改革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同时适度提升通胀水平,让 “存钱不如花钱” 的观念逐步形成,推动储蓄向消费转化。

3. 第三阶段(长期):社保改革,降低预防性储蓄率

这是解决高储蓄率的 “根本之道”。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国居民高储蓄的核心原因是 “预防性需求”—— 对养老、医疗、教育的担忧,促使居民多存钱。
  • 改革方向: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缩小城乡社保差距,提升保障水平,从根本上减少居民的 “后顾之忧”,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实现储蓄率的长期下降。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