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假期刚过,国家医保局的系列政策"重拳"便密集落地,直指零售药店长期存在的价格乱象。从9月30日《重点监测易倒卖回流医保药品清单》锁定50种高风险药品,到10月11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的通知》明确筛查标准,短短十余天内,医保监管的锋芒持续聚焦院外药品市场,一场关乎亿万参保人用药权益与行业格局重塑的变革已然展开。

价格双轨制困局:医保与市场的博弈焦点
当前零售药店最突出的矛盾,在于医保支付体系与市场定价机制之间的脱节。《法治日报》10月13日的调查显示,北京多家药房同款药品线上线下价差悬殊——某平价药房的"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线上售价18.6元,线下门店却高达29.8元,价差幅度超过60%。这种"线上低价引流、线下高价结算"的模式,在集采非中选品种中表现得尤为极致。湖北仁悦药业的三黄片现金购买价18元,医保支付却需26元;国药控股星鲨的维生素D滴剂在定点药店售价54.3元,而网店仅售14.9元——这些案例并非个例,而是暴露了集采非中选品种的监管盲区。由于这类药品未被纳入医院零差率销售体系,企业拥有自主定价权,同时又能通过医保个人账户报销,形成了"价格自主+医保兜底"的特殊盈利空间。河北虽已推行"1.8倍规则"(非中选药品价格超集采价1.8倍不得挂网)及"非挂网品种禁刷医保"的组合政策,但全国范围内的执行标准仍存在差异,尤其是医保个账使用的监管漏洞,让部分药店得以钻空子。
政策整治升级:从"治标"到"治本"的监管逻辑
医保局此次整治行动呈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特征。与以往普惠式检查不同,新规明确要求以"结算金额排名靠前"和"线上线下价差大"两类药品为筛查重点,这种精准打击策略大幅提升了监管效率。从处置手段来看,各地已形成标准化流程:成都、武汉等地率先对17家存在"阴阳价格"问题的药店取消医保定点资格,眉山则通过三部门联合发文,将"医保与现金同价"纳入药店精细化管理指标,违规者将面临从约谈、暂停结算到解除协议的梯度处罚。但更深层的变革藏在政策细节中。2024年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5年将"全面建立定点药店医保药品量价比较指数",并推动集采药品"进零售药店、进村卫生室、进民营医院"的"三进"行动。截至2024年10月,陕西、河南等省份已全面执行"三进"政策,广东、浙江等地以地级市为单位试点推广。这一举措直接打破了药品线上线下的价格壁垒——通过统一集采药品在不同渠道的售价,仅允许单独核算配送服务费,零售药店依靠非集采药溢价盈利的空间将被彻底压缩。
行业变局:关店潮后的生存挑战与转型机遇
零售药店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在2023年达到行业规模顶峰后,2024年医保严管引发的关店浪潮已让市场格局生变。尽管头部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透露出企稳信号,但Q4密集出台的价格监管政策,再次向市场释放了风险预警。对于依赖非集采药和医保个账盈利的中小药店而言,政策收紧意味着必须重新构建盈利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医保局的监管并非单纯"打压",而是倒逼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转型。随着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范围扩大至跨省使用,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药店若能从"药品销售商"转向"健康服务提供者",或许能找到新的增长点。例如,提供慢性病管理、用药咨询等增值服务,或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这场由医保新政引发的行业震荡,本质上是医疗保障体系"挤掉虚的、打击假的"改革逻辑在院外市场的延伸。对于参保人而言,价格透明化意味着用药成本的降低;对于行业而言,短期阵痛过后,规范化的市场环境或将孕育更健康的发展生态。零售药店的"好日子"或许正在倒计时,但那些能够适应政策导向、回归服务本质的企业,将在变革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