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丹霞山 “变绿” 了?这场 “绿化” 为何让人高兴不起来

收录于 大健康 持续更新中
这个夏天,兰州的黄土高原上演了一场 “绿色奇迹”。8 月初,从兰州中川机场起飞的网友发出灵魂拷问:“这还是黄土高原吗?绿得我快不认识了”;9 月初,兰州市郊
这个夏天,兰州的黄土高原上演了一场 “绿色奇迹”。8 月初,从兰州中川机场起飞的网友发出灵魂拷问:“这还是黄土高原吗?绿得我快不认识了”;9 月初,兰州市郊 “水墨丹霞” 景区更颠覆认知,阴坡主色调从标志性橘红色蜕变成 “抹茶绿”,网友调侃 “从前是羊肉卷,现在是生菜包羊肉卷”。
△左:抹茶限定版“水墨丹霞”。右:常规版“水墨丹霞”。(图/微游甘肃)

就连土生土长的兰州人也被这抹绿 “惊到”。一位海外留学生暑假回到黄河北岸的家,发现阳台外原本光秃秃的土坡泛着陌生青绿色,急忙给闺蜜发消息,却只得到一句淡定回复:“今年整体都绿了。”
游客们则彻底陷入狂欢。他们踩着没过膝盖的青草,以绿草如茵的山坡为背景拍照,假装身处川西或陇南,享受着这份 “岁月静好”。然而,这场绿色狂欢的背后,却藏着过敏人群的 “噩梦”—— 让荒山变绿的,不是精心培育的绿植,而是被称为 “过敏大佬” 的蒿草。


狂欢底色:“兰州绿” 的真相是蒿草疯长

当人们沉醉于兰州的 “绿色新装” 时,很少有人知道,这片生机盎然的背后,是蒿草的 “野蛮生长”。
蒿草并非外来物种,而是兰州本地的 “土著植物”。兰州市林业和草原局明确表示,在造林绿化、草原修复等工程中,从未采用过蒿草这类强致敏性植物。今年之所以能 “霸占” 荒山,全靠异常充沛的雨水 “助攻”。
 
△一靠近蒿草,过敏人就猛打喷嚏。(图/小红书截图)

据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统计,8 月兰州降水量高达 156.3 毫米,较往年同期均值增加 1.4 倍,创下 1961 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纪录。原本干旱缺水的荒山,瞬间变成蒿草的 “饮水派对现场”,它们疯狂扎根、快速长高,将荒山染成一片 “抹茶绿”,也为后续的过敏危机埋下隐患。


危机爆发:花粉暴击下的过敏星人

对于过敏体质者来说,漫山遍野的蒿草不是风景,而是 “隐形杀手”。
蒿草属于菊科蒿属植物,其中黄花蒿和大籽蒿的花粉,是过敏界公认的 “狂徒”。每年夏季,蒿草进入花期后会集体释放花粉,一株成熟的蒿草能产生数亿颗花粉。这些花粉直径比头发丝还小,又轻又细,能借助风力传播到几十甚至几百公里外,悄无声息地钻进人们的鼻腔、眼睛,引发过敏反应。
今年兰州的过敏情况格外严重。一方面,多雨天气让蒿草长势更旺,花粉产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花粉浓度监测数据显示,兰州曾出现平均 1000 平方毫米空气中含 1508 粒花粉的情况,且主要来源就是 “菊科蒿属” 植物。

△兰州网友分享的蒿草过敏情况。(图/小红书截图)

社交媒体上,过敏人群的 “哀嚎” 随处可见:有人被 “水泥封鼻”,只能用嘴巴呼吸;有人误把过敏当感冒,吃了几天感冒药毫无效果,整个人处于 “死人微活” 的状态;还有人眼睛痒到想挖出来,最终只能去医院输液雾化。8 月立秋后,兰州各大医院的耳鼻喉科人满为患,“近视镜叠穿护目镜” 的穿搭,从北京春天的潮流,变成了兰州夏秋交替的 “标配”。


困境加剧:气候变暖拉长过敏周期

往年,过敏星人还能盼着 “白露” 解围 —— 到了这个节气,蒿草会结束花期,进入果实成熟阶段,不再大量释放花粉。但今年,这份期待彻底落空。
9 月 7 日白露前两天,兰州的花粉浓度不仅没降,反而持续攀升,过敏症状也愈发严重。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 10 月初的寒露,相互安慰 “过完国庆节就好了”。中国天气网监测显示,9 月头两周兰州的花粉过敏指数始终处于 “很高” 水平,官方多次提醒过敏人群减少外出。

△9月,兰州的花粉过敏指数处于“很高”的水平。(图/中国天气网)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气候变暖的 “推波助澜”。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全球变暖导致春季提前、秋季延后,蒿草的生长季被大幅拉长,花期也随之延长,过敏周期自然跟着 “跑偏”。更危险的是,花粉过敏并非小事,轻则引发类似重感冒的症状,重则诱发过敏性哮喘;遇上雷雨天气,还可能导致雷暴哮喘,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除了兰州,北京、银川、包头、榆林等北方城市,也面临着同样的蒿草花粉过敏问题,一场覆盖北方多地的 “过敏危机” 正在蔓延。

△9月12日至9月16日花粉过敏风险较高的城市。(图/花粉监测)


破局行动:从 “除蒿” 到生态替代

面对日益严重的过敏问题,部分北方城市早已行动。2019 年起,陕西榆林就启动了城市规模的花粉过敏防治,花粉浓度高时会向市民发放包含 N95 口罩、鼻喷制剂的过敏性鼻炎急救包;包头、银川则会在蒿草开花前,组织大规模城区除蒿行动。
在网友的呼吁下,兰州今年终于加入 “除蒿大军”。9 月以来,兰州各区组建专门队伍清理蒿草,不仅用镰刀割掉高处的草,还手动拔除根系较深的植株。截至 9 月 11 日,已清理蒿草 2 万多平方米,预计 9 月还将清理 5 万多平方米。不过,甘肃省气象局预测 9 月当地大部分地区降水仍偏多,蒿草可能持续生长,除蒿工作还需加快节奏。
但 “除蒿” 只是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平衡生态与健康,还需寻找合适的替代物种。早年间,蒿草中的沙蒿因耐寒速生、成本低,曾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的 “主力”,20 世纪 80 年代还通过飞机播撒大规模种植。如今,为减少过敏隐患,各地开始探索更优选择 —— 比如能榨果汁、固氮改土的沙棘,以及可做饲料、耐旱的柠条等,这些植物既能起到生态防护作用,又能避免引发过敏问题。


 长远之策:科学造林才能留住 “持久绿”

很多人会疑惑:既然今年雨水这么多,兰州的荒山会不会就此变成 “常驻青山”?答案是否定的。
从气候规律来看,中国年降水量呈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趋势,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 — 张家口 — 兰州 — 拉萨 — 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分布。1951 年至 2022 年的数据显示,这条线虽有年度南北波动,但整体相对稳定。某一两年的暴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兰州的气候属性,也不能让西北变成 “江南”。

△兰州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图/中国天气)

更关键的是,北方降水增多的同时,气温也在升高,水分蒸发量随之大幅上升。以甘肃为例,今年 8 月降水较常年同期多 16.7%,但平均气温也偏高 0.8℃,降下的雨水很快就会蒸发,难以支撑植物长期生长。
兰州的 “绿色奇迹”,本质上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短期现象。要想让荒山真正披上 “持久绿”,还得靠长期科学造林。事实上,兰州人对种树早已 “轻车熟路”:新中国成立前,兰州是 “黄水照荒山” 的景象;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当地人就 “背冰上山” 开展植树造林;如今,近 90 度的陡坡能通过挖洞回填种上人工林,高速路旁的土坡也成了 “春赏花、秋观叶” 的景观带。
未来,只有继续坚持科学造林,让灌木、乔木等竞争力更强的植物逐步取代蒿草,才能在改善生态的同时,彻底解决过敏问题,让兰州的 “绿” 不再是过敏人群的 “噩梦”,而是真正惠及所有人的生态福利。

 

参考资料:

【1】郭秀睿,李萍.铲除引发鼻炎“元凶”是否会破坏生态 专家开替代方.新甘肃,2025-09-10.

【2】王曼榕.全民除蒿草:一场需要智慧与平衡的绿色行动.丝路文博网,2025-09-11.

【3】王豪,打响“蒿草清除战” 减少过敏原让更多人顺利度秋.中国青年报,2025-09-13.

【4】徐诗瑜.一座北方城市防治花粉过敏的第五年.健康时报,2023-9-15.

【5】张慧,等.一条神奇的线见证中国降水70年变化.中国天气网,2023-03-23.

推荐大健康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