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绝望的拉锯战,早在一年前就埋下了伏笔。那时她没意识到,自己当初以为 “占了便宜” 的短期健康险,本质是场保险公司主导的 “健康筛选游戏”,一旦家人健康亮红灯,自己就会从 “被保障者” 变成 “被甩掉的风险”。

社交媒体上,短期健康险的选择五花八门
一、被 “性价比” 俘获:打工人的短期健康险执念
疫情后的医疗资源紧张 PTSD,成了魏乔投保的导火索。抱着咳喘的孩子挤在爆满的公立医院儿科,听着此起彼伏的哭闹声,她最怕空气中的病毒交叉感染。这时,保险经纪人推荐的 “中间带新燕宝 2024 Birkin 包”,像根救命稻草 ——15999 元保费对应 600 万保额,和睦家等私立医院看诊 12 次内 100% 赔付,挂号费上千元的私立医院,几次门诊就能 “值回保费”。

花费万元享受百万保额,魏乔觉得这笔保单很值
魏乔的选择,是千万 “脆皮打工人” 的缩影。移动互联网上,短期健康险精准拿捏着人们的焦虑:
- 低门槛诱惑:每月 1-2 杯奶茶钱(300-600 元 / 年保费),就能换来数百万保额,覆盖一般医疗、重疾、质子重离子治疗等十几项保障,仿佛 “一切费用都能报”。
- 无压力决策:不用体检,3 分钟勾选健康告知就能买,亚健康人群也能投保;年龄覆盖 30 天到 70 岁,既能给自己保,也能给父母添份保障。
- 规避 “沉没成本”:对比需持续 20 年、年缴上万元的重疾险,短期健康险 “灵活缴费、即时保障” 的模式,让人们觉得 “没患病也不亏”,完美缓解了 “明天和意外谁先来” 的焦虑。

体检报告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夜晚变得难熬
《2024 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2024 年 95 后线上购险率达 84%,首次超越 85 后,而 57% 的消费者优先关注 “性价比”,短期健康险成了年轻人的 “健康安慰剂”。可没人告诉他们,这份 “安慰剂” 的说明书里,藏着 “不保证续保” 的致命漏洞。
二、健康亮灯即 “被弃”:短期健康险的 “筛选逻辑”
魏乔第一次见识到保险公司的 “严苛”,是在 2024 年 1 月。当时孩子因腺样体肥大需手术,恰逢续保节点,她翻出孩子出生以来所有病历、体检报告,只为证明病症是投保后出现的。可保险公司还是抓住了 “漏洞”—— 两年前孩子曾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而魏乔在健康告知时没提。

被忽视的过敏性鼻炎,成了拒绝续保的理由
最终,孩子的保障保额被降级,福利也遭调整。那时魏乔虽觉得 “被刁难”,但为了私立医院的便利还是忍了。她没料到,这份 “妥协” 会成为日后拒绝续保的 “借口”。
2025 年 1 月,儿子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后,魏乔的续保申请彻底陷入 “冷处理”:邮件不回、电话不接,两个月后等来的拒绝理由,竟还是 “未如实告知过敏性鼻炎”。“2024 年续保时他们已经看过所有病历,明明知情!” 魏乔既愤怒又委屈,可保险公司的态度早已说明:当投保人健康风险提高,就会被第一时间 “筛” 出保障池。

每月周平都会接到健康险拒绝续保的咨询
保险律师周平对此早已见怪不怪。执业以来,他每月都会接到类似咨询:有人因 4mm 不到的结节被拒续保,有人因轻微高血压失去保障,而 “健康状况变化”“未如实告知”,是保险公司最常用的理由。
这些看似 “合理” 的拒绝背后,是短期健康险的商业逻辑:
- 只赚 “低风险” 的钱:年轻、健康的投保人是保险公司最爱的 “低风险池”,他们保费照缴,却很少理赔;
- 用 “免赔额” 过滤小额理赔:大部分短期健康险设有万元左右免赔额,日常小病小痛根本无法报销,进一步降低保险公司成本;
- 以 “不保证续保” 掌控主动权:一旦投保人健康恶化,保险公司可通过拒保、涨价等方式 “甩包袱”,避免承担高额理赔费用。
三、维权困局:“不保证续保” 成了保险公司的 “免死金牌”
孩子住院期间,魏乔每天在公司、医院、家之间奔波:一边是工作群里不断弹出的消息,一边是厚厚一沓医药账单,还有二胎宝宝的啼哭声。她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律师维权,却一次次被泼冷水。上海一位保险律师直接告诉她:“合同里写了‘不保证续保’,打官司几乎没赢面。” 周平检索裁判文书网近三年案例后,也给出了同样的结论:“理赔纠纷中,保险公司常败诉;但短期健康险拒续保纠纷,法院基本都支持保险公司。”

拒绝续保有时甚至不需要说明理由
这一切的根源,是 2021 年银保监会的一纸通知。当时为避免保险公司将短期险包装成长期险、防范系统性亏损,监管要求短期健康险必须在条款中明确 “不保证续保”。可这项旨在规范行业的规定,却成了保险公司的 “免死金牌”—— 他们拥有是否续保的绝对决定权,而消费者维权时,连 “说理” 的地方都难找。
更让投保人无奈的是,“未如实告知” 的界定本就模糊。魏乔觉得 “过敏性鼻炎不影响生活,不算重要信息”,可保险公司认为 “这是欺骗”;《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 “投保人故意或重大过失未告知,足以影响承保的,保险公司可解除合同”,但 “是否故意”“是否属于重大过失”,全靠保险公司单方判断。
面对保险公司的信息差和资源优势,普通人维权难如登天:从立案到一审需 3-6 个月,二审再追加 3 个月,时间和经济成本足以拖垮一个患病家庭。魏乔最终只能认栽 —— 这场 “鸡蛋碰石头” 的搏斗,她耗不起。
四、行业反思:短期健康险不该是 “雪中弃炭”
短期健康险的本质,本应是 “雪中送炭”,可现实却成了 “雪中弃炭”。当监管规则、商业逻辑与消费者保护三方博弈时,最终受伤的,永远是弱势的投保人。周平作为保险律师,提出了三点期待:
- 监管修订条款:限制保险公司滥用 “续保需经同意” 的权利,明确 “合理拒保标准”,避免无理由拒保;
- 保险公司强化披露:在产品宣传页、投保界面显著提示 “不保证续保” 风险,禁止用 “可续保”“续保宽松” 等模糊表述误导消费者;
- 消费者提升认知:投保前仔细阅读条款,尤其是 “续保条件”“健康告知” 等关键内容,不要被 “低保费、高保额” 冲昏头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