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企业深耕新兴市场

收录于 出海 持续更新中
在美国于 4 月份祭出对等关税政策的背景下,全球贸易格局加速重构,挖掘新兴市场已从中国外贸企业的 “可选项” 转变为关乎生存与增长的 “必答题”。从

在美国于 4 月份祭出对等关税政策的背景下,全球贸易格局加速重构,挖掘新兴市场已从中国外贸企业的 “可选项” 转变为关乎生存与增长的 “必答题”。从深耕欧洲市场二十余年的外贸老兵,到聚焦建材出口的行业先锋,越来越多外贸人正将目光投向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充满潜力的区域,在全球贸易的新蓝海中寻找增长新引擎。


外贸人集体 “转场”:新兴市场成增长主力

中国外贸企业向新兴市场的战略转移,并非一时之举,而是基于全球市场变化的长期布局,如今这一趋势已愈发明显。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正逐步取代传统欧美市场,成为驱动中国外贸增长的核心力量。
XTransfer 平台数据直观呈现了这一结构性转变:平台用户与美国买家的贸易结算资金占比,从 2018 年的 22% 持续下滑至 2024 年的 12%,在今年贸易战升级的关键阶段,更是稳定在 9% 的低位。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的订单量与贸易额却逆势上扬,成为外贸企业的 “强心剂”。
具体来看,不同新兴区域展现出各具特色的增长潜力。东南亚凭借对新能源产品的旺盛需求,成为中国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 “新三样” 的重要出口目的地,其中对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的电动汽车和锂电池出口增速尤为亮眼;拉美和非洲国家则因基建需求激增,为 “新三样” 及建材、家居等产品打开了广阔市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非洲,凭借庞大的人口红利、亟待完善的基建缺口以及消费升级浪潮,其出口订单指数远超其他区域,成为中小微外贸企业眼中的 “黄金赛道”。
在这场 “转场” 浪潮中,一批嗅觉敏锐的外贸人率先行动,抢占市场先机。2025 XTransfer 宝藏外贸人季军 Grace Gu,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拥有 20 多年欧洲外贸经验的她,近期已将业务重心向东南亚倾斜,甚至在交流中匆匆表示 “明天六点多要去参加老挝新能源活动”,其布局新兴市场的紧迫感可见一斑。
同样作为 “宝藏外贸人” 的福州恒得利陶瓷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Lemon,更是外贸企业转型的 “先行者”。回溯其业务轨迹,2008 年之前,伊拉克、沙特、巴基斯坦等中东、南亚国家的订单曾占据工厂订单总量的 70%-80%;但近五六年,受国际冲突、贸易制裁等因素影响,Lemon 果断调整战略,将市场重点转向拉美。如今,公司业务已全面聚焦新兴市场,仅拉美地区每月就能稳定出货一两百个柜子,即便面临同行纷纷入局的竞争压力,今年上半年对南美市场的订单量仍保持递增态势。
在拓展模式上,Lemon 探索出一套适合拉美市场的 “轻资产打法”:通过小批量定制满足当地需求,与华人代理商合作实行售卖返佣机制,无需自建仓库、雇佣本地团队,便可实现高效运营;同时,借助 WhatsApp、Instagram 等海外社交平台,实时发布工厂生产、打包全过程,让海外客户 “云监厂”,极大提升了获客效率与客户信任度。
主营 3C 电子产品出口的超哥,则走出了一条 “本土化平台深耕” 之路。为摆脱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他今年将战略重心投向东亚、东南亚和拉美,在不同国家精准选择本土头部平台:墨西哥上线美客多(Mercado Libre)、日本入驻乐天(Rakuten)、韩国注册酷澎(Coupang)、东南亚主攻 TikTok,还同步加入 Temu 处理库存商品。尽管本土化布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 —— 韩国注册公司需 2 万元,每年还要承担 6000 元本土地址费、8000 元代理记账费,加上货仓成本,单个店铺初期投入就达 10 万 - 15 万元(不含人工),但超哥认为 “高成本构筑了高护城河”,能有效筛选竞争对手,降低市场竞争烈度。
海关总署及多国官方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外贸向新兴市场转移的成效: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出口 2.3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3%;对非洲进出口总值 1.18 万亿元,增长 14.4%,其中出口增速高达 23.0%;巴西工贸部数据显示,同期巴西自华进口额达 356.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2.2%。这些亮眼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中资企业将新兴市场视为全球化布局的 “第二增长曲线”,持续加大投入的身影。



跨境支付:新兴市场拓展的 “拦路虎”

尽管新兴市场潜力巨大,但外贸企业在深耕过程中,却面临着突破本地市场壁垒、实现本土化经营、保障资金安全等多重挑战,其中跨境支付难题尤为突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 “最大拦路虎”。
对于 Lemon 而言,出口建材到拉美市场时,最让他头疼的便是收款问题。“过去,款项到账周期长、流程繁琐是常态,有时候一笔钱要等近一个月才能到账,中间行手续费还居高不下,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资金周转压力特别大。” 不仅如此,他在中东、东南亚市场也曾遭遇类似困境:柬埔寨、菲律宾、伊拉克等被列为 “敏感国家” 的地区,受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政策影响,收款时需提交大量单据证明,审核流程冗长,收款周期普遍在 7-30 天,严重影响企业资金流动性。
拥有 20 多年外贸经验的贝乐(清远)非织布有限公司总经理 Grace,在跨境支付上同样历经波折。早期使用香港账户收款时,她每天都要往返香港办理业务,常常从早等到晚;后来在法国、比利时开通银行账户,只能通过传真发送收付款指令,效率低下;当国际形势变化,她计划将账户转回国内银行时,欧洲银行的审核更为严苛,每次都要反复盘问,甚至需要多次电话确认才能同意打款。更令人惋惜的是,由于阿根廷客户跨境支付渠道不畅,她曾不得不放弃已经谈妥的生意,错失发展机遇。
广东佛山家居出口企业负责人刘乐,则在非洲市场遭遇了 “美元短缺” 的难题。“有一次临近付款,非洲买家突然告知当地美元储备不足,但表示可以‘想办法’汇款。这种非合规的支付方式风险极高,账户被冻结的概率很大,我们不敢冒这个险,只能放弃合作。” 这让刘乐对拓展非洲市场产生了顾虑,“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资金安全的不确定性,真的很矛盾。”
事实上,这些外贸人的遭遇并非个例。在新兴市场,由于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外汇管制政策多变、反洗钱监管严格等因素,外贸企业普遍面临着到账慢、手续费高、合规风险大、支付渠道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更可能导致订单流失、资金安全受损,成为制约外贸企业深耕新兴市场的 “瓶颈”。


金融科技赋能:打通支付 “任督二脉”

面对新兴市场的支付困境,外贸企业亟需高效、合规、便捷的解决方案,而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破局思路。以 B2B 跨境支付机构 XTransfer 为代表的企业,通过搭建全球化的本地支付网络,为外贸企业打通了资金流转的 “任督二脉”。
Lemon 在使用 XTransfer 后,深刻感受到了新型支付工具带来的改变:“只需要提供几样简单的证明材料,不到 20 分钟就能收到款项,资金周转效率大幅提升,之前的收款难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除了快速到账,XTransfer 还支持外贸企业用本地货币收款和报价,这一功能有效减少了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加速了与当地买家的价格谈判进程,进一步促进了贸易合作的达成。
XTransfer 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突破,源于其在新兴市场的长期深耕与技术投入。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当地合作金融机构虽有合作意愿,却缺乏符合国际标准的 API 产品。为此,XTransfer 与合作伙伴从零开始,根据不同市场的业务需求定制开发支付系统,逐步构建起覆盖全球的本地化金融网络。截至目前,XTransfer 的本地收款账户已覆盖非洲、东南亚、拉美、中东、欧美澳韩等全球 80% 的国家和地区,为外贸企业提供了 “家门口” 的收款服务。
在 XTransfer 创始人兼 CEO 邓国标看来,“开发发展中国家市场,是中国外贸必须坚持的方向。” 随着金融科技的持续赋能,新兴市场的支付体系正逐步完善,为外贸企业 “走出去” 扫清了关键障碍。未来,随着更多外贸企业调整市场策略,深耕新兴市场,并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本地化运营,中国外贸有望在全球贸易新格局中,开辟出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推荐出海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