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重构:当 “时代眼泪” 涌向中国网红赛道
2024 年,一股特殊的 “回流潮” 正在中国网红圈蔓延 —— 大批曾活跃于 K-Pop 舞台的 “过气爱豆”,正扎堆签约中国 MCN 机构,以网红身份开启事业第二春。这并非零星个案,而是形成了清晰的 “艺人画像” 与 “合作模式”:
- 核心人群:以二代、三代 K-Pop 爱豆为主,如 T-ara 朴孝敏、AOA 申智珉;以及韩国 101 系选秀出身艺人,他们因韩流黄金期积累的认知度,对中国粉丝而言 “不算生脸”。
- 切入路径:受限于演出限制,时尚领域成为首选跳板,前 PRISTIN 成员郑银雨转型杭州网拍模特,
BLACKPINK JISOO 姐姐金智润借品牌合作打开市场;随后向团播和直播带货延伸,申智珉联动重庆 MCN 做 “扫腿舞” 直播,朴孝敏签约后主攻美瞳与酒类电商。 - 背后推手:中韩机构双向发力。中国 MCN 为突破本土市场瓶颈,争抢有基础流量的韩籍艺人;韩国机构如 HiHan、Sublime 则主动 “出口” 网红,甚至推动宋智雅这类有争议的艺人 “卷土重来”。
供需逻辑:为什么是 “现在” 和 “中国”?
过气 K-Pop 爱豆与中国网红市场的结合,本质是双方 “各取所需” 的商业匹配,背后是中韩两地娱乐产业的生态差异。
1. 中国市场:MCN 需要 “新增量”
- 本土红利见顶:国内网红经济虽规模超千亿,但同质化严重,MCN 急需有辨识度的 “新面孔” 打破僵局,而有粉丝基础的韩籍爱豆恰好填补空白。
- 造星能力支撑:以无忧传媒为代表的头部 MCN,已具备媲美传统娱乐公司的包装能力,甚至能反向输出海外,有信心将爱豆转化为符合本土审美的网红。
2. 韩国艺人:退无可退的 “生存选择”
- 本土市场饱和:韩国爱豆行业 “僧多粥少”,每年大量新人出道,过气爱豆生存空间被挤压;网红赛道同样竞争激烈,中国市场成为 “第二战场”。
- 变现需求迫切:爱豆的职业生命周期短,而中国网红经济的变现路径更直接 —— 从广告代言到直播带货,再到线下见面会(如申智珉 580-1280 元门票),能快速将 “过往知名度” 转化为收入。
3. 不可忽视的 “限韩令” 影响
限韩令虽未完全解除,但对 “非演出类” 的网红活动限制较少,成为双方 “曲线合作” 的契机。时尚、带货等领域的合作风险低,且能避开影视综等敏感环节,成为现阶段最安全的选择。
核心优势:爱豆当网红,赢在哪里?
相比普通素人或本土网红,K-Pop 爱豆转型有天然的 “职业红利”,这也是 MCN 愿意押注的关键。
- 专业素养过硬:受韩国造星体系训练,爱豆在唱跳、形象管理、镜头表现力上远超普通网红,甚至能自主完成广告拍摄、产品展示,合作效率极高。品牌方透露,朴孝敏接广告时会主动对接摄影师,无需团队 “手把手教”。
- 粉丝经济黏性强:即便过气,爱豆仍有一批 “死忠粉”(即 “熊猫妹”),这些粉丝有付费习惯,能快速为直播、带货、线下活动提供初始流量。
- 文化赋能价值:K-Pop 文化仍有影响力,爱豆能为品牌带来 “国际化” 标签。比如朴孝敏联动团播,不仅在国内吸睛,还能引发海外社媒讨论,实现 “一举两得” 的曝光。

现实挑战:“翻红” 不是必然,滤镜终会碎
尽管开局看似顺利,但过气 K-Pop 爱豆想在中国网红赛道长久立足,仍面临多重考验,“翻车” 风险不容忽视。
- 竞争白热化:中国本土偶像、网红、团播达人已形成庞大梯队,爱豆若不能快速适配本土内容(如学习中文、理解网络热梗),很容易被淹没在流量池中,成为 “沧海一粟”。
- 人设脆弱性高:爱豆的 “光环” 依赖过往人设,但网红赛道更考验 “真实感”。一旦出现人设崩塌(如宋智雅曾因 “假货” 争议沉寂),或内容跟不上粉丝期待,流量会快速流失。
- 政策不确定性:限韩令的潜在影响始终存在,若未来政策收紧,涉及韩籍艺人的合作可能面临停摆风险,这对 MCN 和艺人都是 “不可控变量”。
结语:一场 “各取所需” 的短期狂欢?
目前来看,过气 K-Pop 爱豆闯中当网红,更像是中韩娱乐产业交叉期的 “阶段性产物”—— 中国 MCN 获得了短期流量增量,艺人找到了职业退路,品牌借势收割了粉丝经济。但这场狂欢能否持续,关键在于 “滤镜消失后” 的核心竞争力。当粉丝对 “时代的眼泪” 的情怀耗尽,爱豆若不能从 “过气艺人” 真正转型为 “优质网红”,最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K-Pop 能否真正重返内娱,或许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市场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