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动了?转向出海 “扎根”,打开事业新副本

收录于 出海 持续更新中
当 “出海” 从少数企业的高光标签沦为多数公司的生存必需,关于成功密码的追问从未停止。更低的人力成本?更廉价的资源?还是更广阔的市场?近期两条看似无关的新闻,给出
当 “出海” 从少数企业的高光标签沦为多数公司的生存必需,关于成功密码的追问从未停止。更低的人力成本?更廉价的资源?还是更广阔的市场?近期两条看似无关的新闻,给出了超越惯性思维的答案:戴尔中国区因全球收缩策略裁员,联想墨西哥工厂却获评 “美洲第一座中国制造灯塔工厂”。一退一进之间,揭示出中国企业出海的核心逻辑已从 “逐利扩张” 转向 “扎根生长”—— 真正的竞争力,源于 “在地韧性”。



从 “在场” 到 “在地”:出海逻辑的三代进化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征程,本质上是一部从 “被动输出” 到 “主动扎根” 的进化史。这种转变并非主观选择,而是全球格局重构下的必然结果。
早期的 “产品出海” 阶段带有鲜明的 “中国中心” 烙印。依托 “世界工厂” 的成本优势,企业将国内生产的商品销往海外,核心诉求是消化过剩产能、抢占增量市场。这一阶段的全球化,本质是 “国内模式的跨国复制”,企业只需在海外设立销售节点,无需深度介入当地生态。正如全球化智库副秘书长张伟所言,这一时期的出海模式 “单纯依赖规模与价格优势,在贸易壁垒加剧的今天已难以为继”。
随着竞争加剧与市场成熟,“品牌出海” 成为新主线。企业开始重视海外渠道建设与品牌认知培育,但仍未摆脱 “外来者” 的身份局限。当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地缘政治风险升级、新冠疫情冲击供应链,这种 “浅度参与” 的短板暴露无遗 —— 既无法快速响应本地政策变化,也难以抵御全球市场波动。
如今,“价值链出海” 的时代已然到来。据《2023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连续 12 年列全球前三,截至 2023 年底,境内投资者在 189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 4.8 万家。但数据背后,真正的突破在于出海质量的跃升:企业不再满足于产品或品牌输出,而是向海外输出技术、标准与生态,通过深度融入当地价值链实现共生发展。这种转变的核心,正是 “在地韧性” 的构建。


解码在地韧性:全球整合与本地创造的辩证统一

“在地韧性” 并非简单的 “本地化改造”,而是企业在目标市场中 “既能扎根本土,又能链接全球” 的综合能力 —— 像一棵树深植异国土壤,既吸收本地养分,又能借助根系网络共享全球资源,最终成长为抵御风雨的参天大树。其核心在于平衡两种关键能力: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与本地价值创造能力。
联想的全球化实践为此提供了生动注脚。从早期自建出海到并购整合,联想逐步形成 “全球资源、本地交付” 的双轨模式:整合美国的创新能力、日本的精益制造、中国的产业链优势与印度的软件人才,同时赋予区域市场高度自主权。其墨西哥工厂并非封闭的 “技术飞地”,而是雇佣 2000 多名本地员工,与当地大学合作培养人才,建立双向人才交流机制,让本地管理者真正拥有决策权。这种 “分布式多中心” 架构,使其既能调用全球资源,又能敏捷响应本地需求,成就了美洲第一座 “灯塔工厂” 的诞生。
比亚迪与 TikTok 的出海路径则展现了不同领域的韧性构建逻辑。比亚迪进入欧洲市场时,摒弃国内中低端定位直接切入高端赛道,不仅推出适配当地需求的车型,更布局本地销售网络、服务中心与生产基地,深度嵌入欧洲汽车产业价值链。TikTok 则通过 “本地人做本地决策” 的高度分权模式,让本土团队主导内容运营、产品适配与合规建设,从数据保护到文化敏感问题的处理,均实现了与本地市场的无缝衔接。
反观戴尔等传统跨国企业的 “总部集权模式”,其局限性愈发明显。近年来戴尔全球员工缩减 1.2 万人,中国区裁员成为 “全球降本战略” 的一部分,这种 “一刀切” 的做法看似高效,实则暴露了对本地市场的漠视。这类企业只能算是 “物理在场”,却从未真正 “价值在地”,一旦遭遇市场波动便难逃被动调整的命运。
TCL 的全球化历程更具启示意义。2004 年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的挫折,让 TCL 深刻认识到 “浅度参与” 的风险。此后 25 年,其逐步在全球建立制造中心与区域化经营体系,实现海外营收从 590 亿元增长至 1253 亿元,年均增长 17.6%。正如 TCL 科技首席运营官王成所言:“只有‘应变前行’,通过与当地共建工业能力、推动本土化建设,才能实现韧性增长。”


构建韧性铠甲:四大维度的能力锤炼

在地韧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企业通过有意识的战略布局与能力建设逐步形成的。它具体体现在四个相互支撑的维度,共同构成企业出海的 “韧性铠甲”。

1. 市场融入力:从 “外来者” 到 “自己人” 的身份转变

真正的市场融入远超文化尊重的表层范畴,核心是实现与本地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建议,企业必须充分理解出海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实现良性跨文化沟通。这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到品牌故事,从营销活动到服务体验,都深度融入本地元素:在欧洲强调环保理念,在东南亚适配热带气候的产品功能,在中东尊重宗教文化习俗。唯有如此,才能从 “外来品牌” 转变为 “本地首选”。

2. 组织自适应力:打破集权桎梏的敏捷架构

传统金字塔式集权模式已无法适应复杂的全球市场。在地韧性要求企业构建 “全球协同 + 本地敏捷” 的混合型组织架构:总部负责制定战略方向与资源整合,一线团队拥有充分决策权。TCL 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建立区域化经营体系,让各区域既能共享全球技术与供应链资源,又能自主应对本地市场变化。这种架构不是简单的 “放权”,而是系统性的 “全球本地化设计”,确保企业在保持战略一致性的同时,具备快速响应能力。

3. 供应链应变力:区域化布局的风险对冲

地缘政治与突发事件的冲击,让 “单一供应链” 的风险日益凸显。领先企业纷纷采用 “中国 + 1” 等区域化、多元化策略,在海外近岸或邻国建立生产基地与仓储体系。联想在全球布局多个供应链中心,TCL 构建全球制造网络,均是为了实现 “东方不亮西方亮” 的风险对冲。这种布局不仅能缩短交货周期、降低物流成本,更能有效抵御断供、关税壁垒等不确定性,成为供应链韧性的核心支撑。

4. 合规驱动力:从 “成本负担” 到 “竞争优势” 的转化

在成熟市场,合规已从 “道德选项” 变为 “经营前提”。经合组织驻华代表海博强调,企业出海必须遵守全球通用原则,包括气候变化、劳动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真正具备韧性的企业,会主动将合规融入业务全流程:在欧洲满足严苛的环保标准,在北美遵守数据安全法规,在新兴市场保障劳工权益。这种做法不仅能降低经营风险,更能赢得当地政府、合作伙伴与消费者的信任,成为 “负责任的市场参与者”。



未来趋势:系统战时代的出海新法则

未来 5 到 10 年,中国企业出海将彻底进入 “系统战” 阶段 —— 单点突破的时代已然过去,唯有构建完整的韧性系统,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立足。这一趋势将呈现三大核心特征:
区域化板块运营取代点状布局。企业不再逐个国家试探市场,而是将东南亚、欧洲、中东等区域视为 “战略整体”,建立集研发、制造、营销于一体的区域中心。这种布局既能提升运营效率,又能通过区域内资源协同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 “板块化生存”。
ESG 成为准入门槛。在欧美等成熟市场,环保、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已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订单获取与人才招聘。TCL 等企业通过践行绿色制造、本地公益等举措,不仅满足了监管要求,更塑造了良好品牌形象。未来,ESG 将从 “加分项” 变为 “必选项”,成为企业融入本地生态的关键抓手。
技术话语权决定全球化深度。从输出商品到输出技术标准,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必然升级。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化解决方案等领域,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参与甚至主导国际标准制定。这种 “技术话语权” 的出海,让企业从价值链中游跃升至顶端,实现真正可持续的全球化。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锚定确定的成长

当出海从 “可选项” 变为 “必选项”,“在地韧性” 便从 “竞争优势” 升级为 “生存基础”。它要求企业彻底摒弃 “赚快钱” 的浮躁心态,以长期主义深耕市场;打破 “总部集权” 的路径依赖,以敏捷架构响应变化;摆脱 “单一供应链” 的风险隐患,以多元布局对冲不确定性;转变 “合规成本” 的认知偏见,以负责任姿态融入生态。
全球化从来不是一条坦途,但在地韧性能让企业在风浪中站稳脚跟。正如 TCL 的实践所证明的,真正的全球企业,既要 “扎得深”—— 融入本地土壤创造价值;又要 “联得广”—— 整合全球资源形成优势。唯有如此,才能在从 “走出去” 到 “走进去” 的跨越中,真正成长为 “世界的企业”,在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实现确定的增长。

推荐出海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