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未停,青航待飞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作为常年扎根青岛的人,我与青岛航空的交集,竟单薄得只剩一次遥远的记忆。2016 年那个破晓前的清晨,6 点 40 分的航班是我坐过最早的国内航线,流亭机场昏黄的灯光里,寥寥乘客

  作为常年扎根青岛的人,我与青岛航空的交集,竟单薄得只剩一次遥远的记忆。2016 年那个破晓前的清晨,6 点 40 分的航班是我坐过最早的国内航线,流亭机场昏黄的灯光里,寥寥乘客的哈欠与窗外的寂静交织,构成了我对这家本土航司的唯一初印象。此后九年,我写遍了国内外数十家航司,却鲜少再将笔墨投向它 —— 直到近期两条新闻,突然将这家沉默的地方航司拉回视野。

  10 月,青岛市委市政府与方大集团谈及民航合作的座谈会;更早之前的 3 月,青岛航空为明年四架新飞机敲定超 20 亿的融资方案。两条看似无关的消息,在民航业深度调整的当下,勾勒出青岛航空的关键处境。追问之下,行业内外的人都只能给出模糊的答案,就像航司的命运,永远藏在光鲜航线图背后的压力与抉择里。如今的它,显然站在了十二年发展历程中最关键的十字路口。

  回溯过往,青岛航空的每一步都走得步履维艰。持续亏损、股权几经更迭、疫情冲击下的市场萎缩、普惠发动机故障导致机队停场、高额融资带来的债务压力…… 这些足以压垮中小航司的难题,它几乎悉数经历。但这并非青岛航空的独战,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 近年来,不少航司陷入 "增长陷阱",飞机越多负债越重,航线越广风险越高。此刻的青岛航空,早已不是 "飞得更远" 的问题,而是 "如何稳住阵脚" 的生存考验。

  普惠发动机的全球危机,既是困境也是契机。当机队无法满负荷运转时,盲目接收新飞机只会沦为负担。对青岛航空而言,现金流就是生命线:延后飞机交付争取喘息空间,与租赁方谈判豁免停场租金留存救命钱,借全球航司集体维权的契机,换取补贴、备件与维护优先权。这场谈判桌上的博弈,每一分收获都是硬生生挤出来的生路。在生死关头,"稳" 远比 "赢" 更重要,学会卸下资产包袱,才能在寒冬中保住生机。而这份破釜沉舟的勇气,恰恰是外界目前最看不清的关键。

  生存之外,青岛航空更需要找到自己的独特坐标。地理区位上,高铁的冲击无法回避,但可以另辟蹊径 —— 将目光投向日韩小众航线与国内边远城市。清州的古韵、静冈的温泉、高松的海岛,这些对中产度假群体极具吸引力的目的地,虽客流有限,却能塑造差异化品牌认知。更重要的是,要把 "青岛" 的基因刻进航司的骨髓里。"海风广播" 传递城市温度,"机上鲜啤" 承载本土风味,"青岛大虾" 彰显地域特色,这些都不该是转瞬即逝的噱头,而应成为旅客记住它的理由。就像香港航空的本土气质,青岛航空也该拥有独一份的 "青岛感"—— 那是海风的咸涩、崂山的沉静,是这座城市刻在骨子里的骄傲。

  品牌的根基终究是人。历经多年波动,一线员工的归属感与信任感亟待重建。清晰的考核体系、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让新老员工凝聚成一股力量。民航业的服务质量,从来都源于员工的真心付出,当他们感受到尊重与保障,才能用笑容传递航司的温度。同时,坦诚沟通远比沉默更有力量。定期公布运营状况、恢复计划与面临的困难,让城市与公众看到自己的努力,才能打破误解、凝聚支持。媒体与公众从不是敌人,沉默才是。

  作为青岛的空中名片,青岛航空不该只是城市的 "租户",更应成为 "空中会客厅"。联动文旅、商务、会展资源,让每一架飞机都成为城市的宣传员,让每一次飞行都变成一场青岛的邀请。要知道,"青岛" 这两个字,才是它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超越任何股东的精神支撑。

  放眼整个民航业,资源、流量、资金持续向头部聚集,中小航司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钦佩国有大航的战略担当之余,更不忍见地方航司在寒风中独行。但行业寒冬里没有救世主,股东增资、市场回暖、发动机修复都只是外部变量,真正能拯救自己的,唯有航司自身的坚韧与突围。

  九年过去,流亭机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新机场的跑道延伸向更辽阔的海面。我偶尔会想起那个清晨的航班,机翼上闪烁的晨光,或许正是对未来的隐喻。这座城市永远在海风里苏醒,跑道尽头的风永远在呼啸,青岛航空的故事,显然还远未到落幕的时候。

  期待它能带着这座城市的底色 —— 既有海风的倔强,也有八大关的厚重;既有冰镇青啤的凛冽,也有老厂房的温情 —— 挥舞着属于青岛的旗帜,在更广阔的天空中,书写下更坚韧的篇章。海风未停,青航当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 (ID:tingjiping789)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