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首日,G40长江隧桥、高东收费口连接路段均出现红色拥堵
一、从 “天堑阻隔” 到 “一小时通途”:一座桥改写沪苏交通史
上世纪 90 年代的长江,对崇明人而言是一道难以逾越的 “天堑”。彼时,约 8 万崇明人在上海市区上班,1.2 万名学生在市区求学,每天清晨,南门港、堡镇港的码头前挤满了赶早的人 —— 先坐公交到码头,再等轮渡过江,单程至少耗时 2.5 小时。更让人绝望的是 “看天出行” 的被动:年均因台风、大雾停运 28 天,2000 年一场持续 3 天的大雾,直接滞留近 2 万名通勤族,有人被扣工资,学生只能请假停课。同样委屈的还有江苏启东人。启东与上海直线距离仅 50 公里,却因无直达通道,只能绕远走苏通大桥或太海汽渡,单程耗时超 3 小时。上海的商场、产业资源近在眼前,却像隔了一道无形的墙;启东的海鲜、建材要运到上海,光在路上就要耗掉大半天,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图片来源:新闻晨报
改变的契机,始于一场跨越两省的共同期待。1998 年,沪崇过江通道构想首次提出;2001 年,崇启大桥成为启东市人大一号议案,随后迅速获得国家批复;2008 年,大桥正式开工,建设速度之快,背后是两地居民对 “破局” 的迫切渴望。
2011 年 12 月 24 日,崇启大桥通车首日,近 2 万辆车涌上桥面,其中 60% 是往返崇明与市区的车辆。这座桥彻底改写了沪苏交通版图:上海至崇明的车程从至少 3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启东至上海从 4 小时压缩到 1.5 小时。为便利低收入群体,上海还开通多条 “申崇专线”,分流自驾需求的同时,让更多人得以便捷往返。
截至 2024 年 12 月,崇启大桥累计车流量突破 1 亿辆次,日均车流量近 5 万辆,成为长三角北翼最繁忙的跨江通道之一。对崇明人而言,“凌晨 5 点起床赶轮渡” 的苦日子已成历史,越来越多人实现 “工作在市区、生活在崇明” 的梦想;对启东而言,大桥成为 “接轨上海” 的关键纽带 —— 自通车至 2024 年,启东累计引进上海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655 个,超三分之一落户外来企业为上海资本,广汇能源、华峰超纤等百亿级项目相继落地,大桥名副其实地成为 “黄金通道”。
二、50 元通行费:一道 “价格闸门” 堵死了畅通?
崇启大桥的便利,却被一道 “价格门槛” 绊住了脚步。根据收费标准,上海市区经长江隧桥到崇明,一类客车(9 座及以下)单程需 50 元通行费。这看似普通的收费,却在日常与节假日之间筑起了一道 “闸门”—— 日常紧闭,节假日免费时瞬间 “泄洪”,直接导致车流汹涌、拥堵成灾。对高频通勤族而言,50 元单程费意味着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崇明往返上海的普通轿车为例,来回过路费 100 元,若每月仅工作日通勤,过路费就高达 2200 元,再叠加油费、停车费,交通成本让许多人难以承受。启东人自驾去上海更甚:全程走崇启大桥(含长江隧桥及北延线),小车往返过路费约 160 元,每月通勤成本接近 2000 元,对普通家庭而言堪称 “天价”。
这种 “日常舍不得走,节假日扎堆走” 的心态,直接将崇启大桥推向拥堵的深渊。每逢节假日免费时段,浦东高东收费站(出城方向)、崇明陈家镇(往上海方向)必成 “堵点”,行驶时间比平时多 1 小时以上,宽阔的高速路面沦为 “停车场”。2025 年国庆的 10 公里拥堵带,不过是多年矛盾的又一次集中爆发。
通行费的压力,还传导到了产业链末端。上海崇明陈家镇一家农产品企业透露,公司每天发 5 辆 15 吨级货车、约 100 吨蔬菜,经长江隧桥往返高东批发市场,15 吨以上货车单程收费 145 元,往返 290 元,每月仅通行费就达 0.72 万元。“这部分成本只能摊进菜价,我们也很无奈。” 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实情 —— 高昂的过路费,最终还是由消费者买单,也削弱了崇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新通道来了,拥堵能根治吗?官方:仅 “改善”,非 “解决”
面对持续的拥堵,许多人将希望寄托于在建的交通项目:计划 2026 年通车的上海地铁 22 号线,以及正在建设的崇启公铁长江大桥,能破解崇启大桥的困局吗?从官方表述与项目规划来看,答案或许并不乐观。上海交通委、江苏交控在新闻通稿中均明确表示,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建成后 “有望分流改善节假日拥堵情况”—— 注意,是 “改善”,而非 “彻底解决”。
究其原因,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对 G40 主线的崇启大桥而言,是 “平行通道” 而非 “直接扩容”。大量原本走崇启大桥的车辆,需绕行 10 公里以上的新建连接线才能上新桥,时间成本未必更低;且新桥南引桥位于启东市启隆镇,过江后接入启东万安村,主要服务于上海崇明到南通及以西地区的交通需求,无法真正缓解拥堵核心区 —— 崇启大桥长江隧桥段。


四、降价可行吗?从 “收费逻辑” 看长三角同城化的最后一跃
崇启大桥的收费,真的没有下调空间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收费背景来看,国内已有多地先例:2022 年武黄高速、2023 年京平高速李天桥至京津界段、2024 年广州北环高速、2025 年成绵高速与成都城北出口高速,均因达到 “经营性公路最长 30 年收费期限” 而停止收费。这些案例证明,高速收费并非 “终身制”,且取消收费后,城市通过优化物流成本、提升营商环境、改善城市形象,反而收获了更大的经济红利。
崇启大桥虽未到收费期限(2011~2036 年,共 25 年),但财务数据已显示出充足的降价空间。根据公开信息,大桥总投资 82.38 亿元,其中银行贷款 52 亿元;2024 年通行费收入 6 亿元,若按 2011~2024 年累计收入 72 亿元(年均 6 亿元 ×12 年)测算,目前银行贷款已基本偿还完毕。而大桥每年 1.2 亿元的养护费用,仅占年收入的 20%,剩余 80% 的收入空间,足以支撑收费标准下调。
常泰长江大桥及南北公路接线差异化收费实施范围示意图 图片来源:人民网江苏对启东乃至长三角北翼而言,降价更是加速 “同城化” 的关键一步。启东已通过崇启大桥承接大量上海产业转移,若通行费降低,将进一步强化 “接轨上海” 的产业优势,甚至能串联起吕四港与洋山港的 “江海联运”,吸引上海高端制造环节落地,推动启东产业跃升。
除了降价,针对高东收费站这一 “堵点”,也有诸多可落地的优化方案:将现有 3 条车道扩容至 4-5 条,优先增加 ETC 专用车道;节假日启用 “潮汐车道”,通过彩色路面与大屏提前分流;高峰时段让收费员持 “手持终端” 岛内发卡,将单车交易时间从 30 秒缩短至 8 秒;无人机与交警联动快速处置轻微事故,在事故易发路段预置牵引车确保 5 分钟到场。这些措施虽不能彻底根治拥堵,却能有效缓解 “寸步难行” 的局面。
结语:从 “通道” 到 “同城”,还差一道 “降价门”
从 1990 年代 “摸黑赶轮渡” 的窘迫,到 2011 年 “一小时跨江” 的惊喜,再到如今 “节假日堵成停车场” 的无奈,崇启大桥的变迁,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微观缩影 —— 它见证了区域交通的飞跃,也暴露了发展中的民生痛点。这座桥的意义,早已超越 “过江通道” 本身,成为连接沪苏两地 “同城生活” 的纽带。何时能将 50 元的通行费降到 30 元以内,让高东收费站不再 “逢节必堵”,让通勤族不再为过路费发愁,让崇明的蔬菜能更便宜地走进上海菜场,或许,崇启大桥才算真正完成了从 “物理连接” 到 “民生畅通” 的最后一跃。
对长三角而言,崇启大桥的收费调整,从来不是 “该不该降” 的问题,而是 “如何尽快降” 的问题。这不仅是一道民生题,更是一道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