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减持的从不是比亚迪,而是整个汽车赛道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西虹市首富》里,王多鱼斥资 4000 万拍下 “拉菲特午餐”,捧着烤腰子抛出灵魂拷问:“如何亏钱?” 剧中 “股神” 答以 “只会赚钱”,
《西虹市首富》里,王多鱼斥资 4000 万拍下 “拉菲特午餐”,捧着烤腰子抛出灵魂拷问:“如何亏钱?” 剧中 “股神” 答以 “只会赚钱”,用喜剧效果消解了投资的复杂。但现实里的巴菲特,不仅深谙亏钱的逻辑,更在每年股东大会上反复警示投资陷阱 —— 其中最明确的一条,便是 “远离车轮上的生意”。
当 2023 年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消息传开,市场哗然之余,回溯 2008 年的一段往事更显意味深长:彼时芒格力主买入比亚迪,巴菲特却激烈反对,最终只是 “被迫” 入局。后来比亚迪股价暴涨近 40 倍,两人赚得盆满钵满,但一个关键问题始终悬而未决:芒格赌对了,是否就意味着巴菲特错了?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看懂巴菲特对汽车行业的底层判断。



一、巴菲特的 “汽车阴影”:从美国三巨头到日系车企,没有永远的赢家

1950 年代,巴菲特刚走出大学校门,恰逢二战后美国经济复苏,汽车产业迎来黄金时代 —— 彼时美国汽车产量占全球 70%,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家垄断市场,看似风光无限。但年轻的巴菲特却敏锐捕捉到一个矛盾:汽车行业能拉动就业、惠及消费者、助推经济,可身处其中的车企,日子却并不好过。
汽车行业的本质,是一场没有终点的 “竞速赛”:五年前的畅销车型,五年后可能停产退市;十年前的全球龙头,十年后可能被挤出主流。1950 年代的美国三巨头,今天通用领先、明天福特反超,竞争激烈到 “一款车失误就能改写命运”。可短短十几年后,这场内部较量变得毫无意义 —— 日系车企凭借省油、可靠的优势大举入侵,美国三巨头遭受重创:2009 年巴菲特演讲时,通用、克莱斯勒已宣告破产,福特也在破产边缘反复挣扎,如今三家早已沦为全球汽车市场的 “边缘玩家”。
有趣的是,即便日系车 “赢了”,日子也没轻松多少。日产在 1990 年代债务爆炸,濒临破产后被雷诺收购;三菱汽车因质量问题深陷危机,靠财团注资才勉强续命。后来市场热议 “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可在巴菲特看来,这不过是行业常态 —— 汽车行业从来没有 “稳定期”,每一天都是淘汰赛,每隔几年就有国际性车企因资金链断裂被收购。
更关键的是,即便熬过淘汰赛成为 “赢家”,也未必能赚到钱。翻本田、日产、宝马的历史财报,5% 以下甚至 1%-2% 的利润率是常态;2013-2017 财年,丰田、本田、日产三家日系车企合计净利润率仅 6.2%,若剔除丰田这个 “优等生”,另外两家的平均利润率还不到 5%。巴菲特在 1999 年股东大会上的一句话,道破了汽车行业的残酷真相:“就算你提前 50 年预见汽车会改变世界,也很难靠这个行业致富 —— 靠汽车工业赚钱的人,从来都是极少数。”


二、新能源汽车变了赛道,但没改 “汽车命”:竞速更快,利润更薄

2013 年,一度濒临卖身谷歌的特斯拉迎来转机:Model S 大卖,公司实现首次季度盈利。市场欢呼 “汽车行业要被颠覆了”—— 新能源汽车不仅换了动力(油箱变电池、发动机变电机),还加了智能化系统,仿佛成了一个全新行业。但巴菲特始终不为所动,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只是 “换了壳的汽车”,行业本质从未改变,甚至把 “竞速赛” 的节奏拉得更快:以往 10 年才有的变化,如今几个月就能发生。
2021 年,特斯拉交付量同比增长 87.4%,股价创下历史新高,作为 “电动汽车发明者”,它看似手握先发优势。可短短一年后,局势就被改写:2022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爆炸式增长,比亚迪强势崛起,传统燃油车企加速转型,特斯拉股价从 410 美元跌至 2023 年初的 102 美元,近乎 “膝盖斩”。
国内市场的竞争更显混乱:2022 年哪吒汽车还是新势力销量冠军,两年后就陷入停产风波;曾濒临出局的零跑汽车,转头就反超成为销量榜首;小鹏汽车一度被唱衰 “即将倒闭”,靠 MONA 系列又实现绝地翻盘。理想、蔚来、埃安、问界…… 这些玩家在过去三年里反复崛起、反复下滑,没有一家能 “稳坐钓鱼台”—— 今天的 “黑马”,明天可能就成 “弃子”。
后来智能化成了新风口,2023 年特斯拉 FSD V12 上线,市场认为 “智驾会改变汽车生意逻辑”,堪比百度、谷歌的数据护城河。可现实再次打脸:理想汽车从 “不看重技术” 转向智驾,比亚迪推出全系高阶智驾反而成了行业领先者,长城汽车掌门人公开宣称 “长城智驾综合水平第一”。一夜之间,几乎所有车企都成了 “智驾品牌”,“你追我赶” 的戏码再次上演,所谓的 “技术护城河”,在密集的竞争中一碰就碎。
最核心的利润问题,也没得到解决。据媒体统计,2024 年国内 11 家上市车企(包括比亚迪、赛力斯、蔚来、零跑、理想)平均利润率仅 2.49%,即便是乘联会统计的全行业利润率,也只有 4.3%。有人说这是 “淘汰赛阵痛”,可对比历史数据就会发现,这不过是汽车行业的 “常规操作”—— 对于还没进入稳定期的国产车企,这样的利润率甚至不算低。

图源:乘联分会秘书长公众号崔东树


三、汽车是好行业,但未必是好标的:规模与利润的悖论

不可否认,汽车行业是 “国民经济支柱”:2023 年中国汽车总产值达 11 万亿人民币,占 GDP 比重近 10%,首次超过房地产;在斯洛伐克,汽车工业占工业生产总量的 44%,产业链就业人数超 26 万,占全国总人口近 6%;在摩洛哥,汽车业贡献了全国出口总额的 25%,创造超 22 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在日本,汽车相关行业提供了 500 多万个岗位,占全国劳动力的 8% 以上。
汽车行业的 “规模感”,也让企业家趋之若鹜:车企账上常握有千亿级资金,资源调动能力远超同市值的轻资产互联网公司;小米 SU7 发布后一个多月,雷军抖音涨粉超 600 万,跻身国内最具影响力企业家行列,李想、魏建军等车企掌门人也成了社媒顶流。雪球创始人方三文曾解释过这种 “明知利润低仍前赴后继” 的现象:“汽车单品价格高、行业产值大,满足了企业家对规模的追求;它是工业时代的旗舰,也是男人的‘大玩具’,能满足企业家的精神需求。”
但这些 “优势”,与二级市场投资者几乎无关。巴菲特的投资逻辑,从来不是 “赌行业会发展”,而是 “找能持续赚钱的公司”。汽车行业能拉动经济、能成就企业家,却很难给投资者带来稳定回报 —— 它的规模越大、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利润空间就越被压缩。从美国三巨头到日系车企,再到如今的新能源玩家,“车轮上的生意” 始终逃不过 “高竞争、低利润” 的宿命,这或许才是巴菲特始终对汽车行业保持警惕的核心原因。
至于芒格当年力挺比亚迪,更像是 “选对了标的”,而非 “推翻了汽车行业的逻辑”。毕竟在整个汽车史上,能像比亚迪这样实现 40 倍增长的企业,不过是凤毛麟角 ——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赌 “下一个比亚迪”,远不如避开 “大概率不赚钱” 的赛道更稳妥。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