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 “最后的堡垒” 告急:防线松动,优势难守?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过去二十载,宝马、奔驰、奥迪组成的 “德系三强”,凭借深厚品牌口碑与进口光环,在中国市场树立起豪华与身份的标杆,长期垄断豪华车领域。然而,随着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
过去二十载,宝马、奔驰、奥迪组成的 “德系三强”,凭借深厚品牌口碑与进口光环,在中国市场树立起豪华与身份的标杆,长期垄断豪华车领域。然而,随着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强势崛起,这场延续多年的市场格局正被彻底改写 —— 从入门级到中高端,BBA 的阵地接连失守,仅剩超豪华市场的 “最后堡垒” 仍在苦苦支撑,一场跨越十年的豪华车市场重构之战,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



一、从价格崩塌到销量下滑:BBA 中低端阵地全面失守

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分层竞争中,BBA 曾以 “34C”(宝马 3 系、奥迪 A4L、奔驰 C 级)、“56E”(宝马 5 系、奥迪 A6L、奔驰 E 级)、“78S”(宝马 7 系、奥迪 A8L、奔驰 S 级)构建起从入门到超豪华的完整壁垒。但如今,前两大主力细分市场已被国产新能源撕开缺口,价格与销量的双重危机接踵而至。

1. 入门级 “34C”:降价换量难阻颓势

曾作为豪华车 “敲门砖” 的 “34C” 系列,如今不得不放下身段大幅降价。以 2025 款奔驰 C260L 运动版为例,其官方指导价 35.68 万元,北京地区 4S 店裸车价已降至 25 万元,叠加 2.5 万元报废补贴后,实际入手价进一步下探至 20 万元区间 —— 这一价格已与部分高端合资燃油车重叠,彻底打破了入门豪华车的价格壁垒。
然而,价格让步并未换来销量回暖。2025 年上半年,奔驰 C 级、奥迪 A4L 销量同比分别暴跌 16%、27%,仅宝马 3 系凭借微弱优势实现小幅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 万 - 30 万元价格带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从去年同期的 60% 攀升至 63.3%,国产新能源正以 “性价比 + 智能化” 的组合拳,持续挤压 “34C” 的生存空间。

2. 中高端 “56E”:40% 降幅冲击利润根基

若说 “34C” 的降价是 “防守”,那么 “56E” 的价格崩塌则直接动摇了 BBA 的利润核心。作为品牌销量与利润的 “双支柱”,“56E” 系列的终端优惠力度堪称 “史无前例”:宝马 5 系入门款从 43.99 万元降至约 26 万元,降幅高达 40%;奥迪 A6L、奔驰 E 级也分别给出约 14 万、15 万元的优惠,相当于 “打七折” 销售。
价格失守直接反映在财务数据上。2025 年上半年,奔驰净利润同比暴跌 55.8%,奥迪下滑 37.5%,宝马也未能幸免,净利润下降 29%。更严峻的是,BBA 多款 “走量车型” 交付量大幅下滑 —— 宝马 X3/X4 同比下滑 24.6%,i3/i4 更是暴跌 70.8%。要知道,“走量车型” 是摊销固定成本、支撑品牌利润的关键,其销量下滑意味着 BBA 的盈利结构已出现明显裂痕。


二、十年格局重构:从 “BBA 垄断” 到 “群雄逐鹿”

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十年的渐进式重构。从 2010 年到 2020 年的 “黄金十年”,再到近五年国产新能源向超豪华市场的冲刺,BBA 的市场主导地位被一步步削弱,最终形成如今 “中低端失守、超豪华承压” 的局面。

1. 黄金十年:BBA 垄断松动,第二阵营崛起

2010 年至 2020 年,中国豪华车市场规模从约 30 万辆飙升至 220 万辆,销量增长超六倍。这一时期,BBA 虽始终占据市场前三,但垄断地位已开始松动:2012 年,BBA 市场占有率高达 94.03%,几乎包揽所有豪华车订单;到 2020 年,这一比例已降至 63%,凯迪拉克、沃尔沃、捷豹路虎等品牌通过国产化落地,形成 “豪华第二阵营”,率先对 BBA 发起冲击。
为应对挑战,BBA 选择 “以价换量 + 扩产” 策略:一方面推出更多国产车型,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将入门车型价格下探至 20 万元,试图抓住年轻消费者。这一策略短期内稳住了销量,但也为后续国产新能源的 “低价突袭” 埋下隐患 —— 当 BBA 主动拉低豪华车门槛,其品牌溢价便开始流失,而国产新能源恰好以 “更低价格 + 更高配置” 填补了市场空白。

2. 新能源破局:从 30 万市场到超豪华领域的渗透

随着新能源产业链成熟,中国品牌不再满足于 “性价比” 竞争,而是瞄准 30 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蔚来首款车型直接对标宝马、奔驰,理想汽车初期便聚焦 30 万 - 40 万元增程车市场,国产新能源通过 “智能化 + 用户服务”,逐步蚕食 BBA 份额。
到 2024 年,BBA 合计市场占比已从 2020 年的 63% 骤降至 35%,而中国品牌则集体崛起:理想汽车占据豪华车市场近 10% 份额,问界升至 7.6%,蔚来在 30 万元以上纯电市场的占比更是高达 40%。至此,BBA 的 “34C”“56E” 阵地已被全面攻陷,仅剩 “78S” 所在的超豪华市场,尚未被国产新能源彻底突破。


三、超豪华市场攻防战:国产新能源的 “攻坚” 与 BBA 的 “反扑”

“78S” 系列是 BBA 豪华基因的终极体现,也是其最后的 “护城河”。长期以来,超豪华市场依赖品牌历史、技术积淀与圈层认知,国产新能源曾多次尝试突破却屡屡折戟。但从 2023 年开始,比亚迪仰望、蔚来 ET9、华为尊界 S800 的接连登场,让这场 “攻坚战” 迎来转折点。

1. 国产新能源的 “三次冲锋”:从象征意义到实质性突破

国产新能源对超豪华市场的进攻,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 “试水 - 挫折 - 突破” 的漫长过程:
  • 早期试水(2018-2019):前途 K50(70 万元起)、高合 HiPhi X(68-80 万元)试图直接对标 “78S”,但因品牌影响力弱、市场教育不足、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最终以破产或重组收场,仅留下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 的遗憾。
  • 中期蓄力(2020-2023):蔚来选择 “稳扎稳打”,先在 30-50 万元市场站稳脚跟,再推出 EP9 超跑(120 万美元)展示技术实力;比亚迪则通过 “易四方”“云辇 - P” 等核心技术,为仰望品牌铺垫 “技术奢华” 形象,2025 年 4 月仰望累计销量突破 1 万辆,成为首个进入 “百万级销量俱乐部” 的国产品牌。
  • 近期突破(2025):国产新能源终于实现 “从 0 到 1” 的跨越。2025 年 4 月,蔚来 ET9 首月销量 835 台,超越宝马 7 系(761 台)、奥迪 A8L(649 台);更具冲击力的是华为尊界 S800—— 开启预订后 109 天内订单超 1.4 万台,接近 2025 年上半年 BBA “78S” 销量总和,且 9 月交付量逐周攀升,连续位居 70 万元以上豪华轿车榜首。

2. BBA 的 “觉醒与转型”:绑定中国科技,押注电动化智能化

面对国产新能源的攻势,BBA 不再固守传统燃油车优势,而是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且核心策略是 “绑定中国科技公司”:
  • 奥迪 + 华为:2018 年双方曾合作研发 L4 级自动驾驶,但成效甚微;2025 年调整策略,聚焦 L2 + 级智驾体验,华为提供乾崑智驾系统作为 “大脑”,奥迪提供 VMM 系统作为 “小脑”,实现协同合作,试图通过 “中国技术 + 德国制造” 挽回市场。
  • 宝马 + Momenta:2023 年 7 月,宝马与 Momenta 联合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智能驾驶方案。Momenta 率先实现 “一段式端到端智驾” 量产,恰好弥补宝马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而宝马也明确提出 “在中国,为中国,以中国速度创新” 的战略,凸显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 奔驰 + Momenta:相比宝马,奔驰与 Momenta 的合作更为深入 —— 自 2017 年起持续投资,通过 “资本 + 技术” 绑定,计划 2025 年四季度推出搭载 Momenta 智驾方案的全新 CLA 车型,试图以 “长期协同” 构建智能化竞争力。


四、未来战局:挑战与机遇并存,竞争远未结束

尽管国产新能源在超豪华市场取得突破,但要彻底撼动 BBA 的地位,仍面临多重挑战;而 BBA 虽遭遇危机,但其品牌积淀与转型决心,也让这场战争注定成为 “持久战”。

1. 国产新能源的三大挑战

  • 销量稳定性不足:目前仅有尊界 S800、蔚来 ET9 实现阶段性销量突破,多数国产超豪华车型仍面临 “交付即下滑” 的困境 —— 如仰望 U8 2025 年 1-8 月累计销量仅 887 台,月均 111 台,尚未形成持续竞争力。
  • 品牌积淀薄弱:超豪华消费者更看重 “品牌历史与文化内涵”,BBA 拥有百年沉淀,而国产新能源最多不过十年历史,如何构建与百万级车型匹配的品牌故事,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 国际市场缺位:当前国产超豪华车型的销量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国市场,全球认知度极低。若无法打开国际市场,中国品牌始终难以成为真正的 “全球超豪华玩家”。

2. BBA 的 “反击资本”

BBA 虽在中低端市场失利,但仍握有两大核心优势:一是超豪华市场的 “基本盘” 尚未完全失守,奔驰 S 级 2025 年 4 月销量仍达 1673 台,远超国产车型;二是全球供应链与制造体系的成熟度,其电动化转型虽起步较晚,但凭借资金实力与技术积累,仍有可能在后续竞争中追回差距。

3. 最终战局:“新技术” 与 “老传统” 的全面碰撞

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变革,本质是 “新能源时代” 对 “燃油车时代” 的颠覆。国产新能源以 “电动化 + 智能化” 为武器,绕过了 BBA 在发动机、变速箱上的传统优势;而 BBA 则通过绑定中国科技公司,试图在新赛道上重新建立壁垒。
未来,超豪华市场的竞争将不再是 “单一车型的比拼”,而是 “技术生态、品牌文化、全球渠道” 的综合较量。BBA 不会轻易退出舞台,国产新能源也需在销量之外,补上品牌与国际化的 “短板”。这场围剿与反围剿的战争,注定是动态且长期的,而最终的赢家,必将是那些能真正洞察消费者需求、引领行业变革的品牌。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