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价潮突袭:消费者遭遇 “价格背刺”
翻开大疆此次的促销清单,降价力度堪称 “史上罕见”。从户外电源到无人机,从云台相机到扫地机器人,几乎覆盖了其当前主流产品线:户外电源 Power 1000 V2 直降 900 元、Power 500 直降 500 元;2023 年上线便成为旅行爱好者与 VLOG 博主 “标配” 的云台相机 Pocket 3,最高降价 900 元;运动相机 Action 4 降幅更甚,达 1129 元;而航拍无人机领域,Mini 4 PRO 最高降价 1478 元,Mini 4K 航拍无人机最高降价 1300 元。京东旗舰店显示,这场促销从 10 月 9 日 0 点开启,持续至 10 月 14 日 24 点,短暂的活动周期更添紧迫感。但这份 “降价清单” 在老用户眼中,却成了 “维权清单”。“国庆前刚以 3499 元买了 Pocket 3,当时去店里咨询还说没有任何活动,这才过了几天就降到 2799 元!” 一位消费者的吐槽道出了众多人的心声。国庆假期刚过,不少消费者还沉浸在使用新设备的喜悦中,突如其来的大幅降价让他们瞬间陷入 “买贵了” 的落差感。“降两三百还能接受,一下子降近千元,谁能扛得住?” 这种被 “价格背刺” 的感受,促使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自发集结维权。在小红书搜索 “大疆”,满屏都是维权求助帖与成功经验帖,“大疆诱导消费者” 的声音在评论区不断发酵,成为这场风波的核心诉求。
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大疆售后的 “双重标准”。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的售后政策呈现出鲜明反差:通过大疆官网、淘宝官方店购买的消费者,凭借 30 天价保和 7 天无理由退换政策,补差价或退货退款的成功率较高;但在实体店、得物、山姆等渠道购买的用户,却面临重重阻碍 —— 不少人反映,产品只要拆掉外层塑封保护膜,就无法享受退换服务。尽管深圳部分线下门店后来推出 “10 月 2 日以后购买可退差价” 的方案,但区域化、差异化的处理方式,反而加剧了消费者的不公平感,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舆情失控背后:大疆的三大 “失策”
在消费电子领域,“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 是公认的规律。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因更新换代快,降价本是常态,消费者对此普遍有心理预期。但大疆此次降价引发的舆论海啸,恰恰暴露了其在用户运营与品牌管理上的严重疏漏。对比行业标杆苹果的做法,大疆的问题一目了然。
失策一:降价时机与方式 “高调踩雷”
苹果对降价的处理向来谨慎,始终将降价与 618、双十一等大型电商节点深度绑定,让消费者将降价归因于平台活动,而非品牌主动调价,弱化了对品牌定价稳定性的质疑。更重要的是,苹果官网与线下直营店极少参与大幅降价,多数降价行为发生在天猫旗舰店、京东自营等授权渠道,避免了 “官方降价” 对老用户的直接冲击。
失策二:预期管理 “全面缺席”
苹果在降价前,往往会通过渠道间接释放信息,让市场逐步适应价格变动,其 “低调处理” 的方式,避免了 “降价” 成为焦点新闻,减少了舆论发酵的可能。而大疆完全忽略了预期管理这一关键环节:既没有提前通过官方渠道向消费者传递 “双十一可能有促销” 的信号,也没有在降价前给予老用户合理的缓冲期,导致消费者毫无心理准备。对于刚购买产品的用户而言,这种 “突然袭击” 式的降价,不仅是经济损失,更让他们感受到品牌对用户权益的漠视。失策三:事后应对 “混乱无序”
面对汹涌的舆情,大疆的应对显得被动且敷衍。10 月 9 日,官方仅发布简短回应,称此次调价是 “双十一常规促销”,并表示 “理解用户心情,将持续优化服务与沟通”,但未出台任何统一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处理中,不同渠道的客服回复不一:有的消费者成功退货重买减少损失,有的却迟迟联系不上客服,问题悬而未决。这种 “各自为战” 的售后模式,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 “敷衍”,进一步消耗了用户信任。
转型阵痛:从 “无人机霸主” 到 “跨界玩家” 的信任考验
此次降价风波,看似是一次促销策略的失误,实则折射出大疆在战略转型期的深层困境。诞生于 2006 年的大疆,凭借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优势,早已成为行业标杆 ——2013 年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爆发后,大疆长期占据全球 70% 的市场份额,2022 年营收达 301.4 亿元,2024 年更是以 800 亿元营收、120.56 亿元净利润再创佳绩。但稳固的市场地位也让大疆在开拓 “第二曲线” 时动作迟缓,直到 2025 年,才加速切入消费电子红海市场。2025 年 7 月,大疆推出首款全景相机 Osmo 360,直接对标影石的核心业务;8 月,又发布扫地机器人 DJI ROMO,闯入早已是 “红海” 的智能清洁领域。大疆的跨界,打破了原有市场的平衡,也引发了竞争对手的激烈反击:影石创始人刘靖康高调投入资金庆祝新品 “影翎 Antigravity” 公测,正面回应大疆的挑战;追觅也迅速宣布布局无人机业务,进军低空经济赛道。

对于大疆而言,此次风波既是警示,也是契机。如何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守住用户信任的底线?如何平衡创新与服务,建立完善的用户预期管理机制?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家 “中国式硬件创新样本” 能否在消费电子的激烈竞争中,真正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