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半年两度召回:11.7 万辆车暴露智驾技术短板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的一则公告引发汽车圈震动——小米宣布召回11.69万辆SU7标准版。但稍加审视便会发现,这场"召回"更像是一场披上监管

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的一则公告引发汽车圈震动——小米宣布召回11.69万辆SU7标准版。但稍加审视便会发现,这场"召回"更像是一场披上监管外衣的软件升级:投诉仅4起且无人员伤亡,处理方式无需到店、仅需OTA升级至Xiaomi HyperOS 1.10.0即可完成。当"召回"与"OTA"绑定,这不仅是小米的一次特殊操作,更是中国智能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发展的标志性信号。



一场"非典型"召回:OTA与召回的边界重构

此次小米SU7的召回事件,从对象、原因到处理方式,都颠覆了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召回认知。
  • 召回对象的"全覆盖性":此次召回范围涵盖发售至今生产的全部SU7标准版车型,共计11.69万辆,占其累积销量的34.4%,恰好与标准版车型的销售占比吻合。这种"一刀切"的召回范围,更像是对特定软件版本的全面更新,而非针对部分存在硬件缺陷的车辆。
  • 召回原因的"模糊性":公告中提及的召回原因是"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相较于传统召回中明确的硬件故障(如刹车失灵、气囊缺陷),这种对软件算法在极限场景下的能力质疑,更像是对智驾系统的一次"预防性优化"。
  • 处理方式的"便捷性":用户无需奔波至4S店,仅需在停车状态下完成车机系统升级,整个过程与日常OTA更新并无二致。这种"零成本、零耗时"的召回模式,彻底打破了公众对"召回=大修"的固有印象。
结合小米汽车同日发布的"答网友问"可知,此次"召回OTA"本质上就是其秋季大版本系统更新。而将OTA升级纳入召回监管框架,背后是监管部门对智驾安全的从严把控。


监管加码:智驾OTA进入"备案制"时代

小米此次"召回OTA"的直接导火索,被业内普遍认为与年初的智驾事故及后续监管政策收紧密切相关。尽管年初的事故责任难以最终界定,但这一事件加速了监管层对智能网联汽车OTA升级的规范化进程。
今年8月中旬,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起草《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 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于9月15日截止意见征集。该通知明确提出三大核心要求:未经备案不得开展OTA升级、不得推送未充分测试的软件版本、不得通过OTA隐瞒缺陷
小米此次操作很可能是新政策下的"试水案例"。若未来该政策正式落地,所有车企的OTA更新都将面临严格的备案与监管,过去"悄无声息推送升级"的模式将成为历史。
监管的严格化虽可能在短期内降低车企OTA的更新频次,但从长远来看,这将倒逼企业提升软件测试的严谨性,减少因仓促推送升级导致的安全隐患,本质上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标准落地:智驾安全从"治标"走向"治本"

如果说"OTA备案制"是对智驾安全的"治标"之策,那么一系列智驾标准的出台则是"治本"之举。近期,多项关乎智驾行业发展的标准已进入关键阶段,将从根本上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1. 事故界定有了"标尺"

本月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组合驾驶辅助及有条件自动驾驶事故界定及数据协作技术规范》团体标准,首次系统性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事故的认定流程:
  •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高速NOA及以下):若事故前3秒及以上系统在执行车辆运动控制,且非例外场景,判定为车辆责任;
  • 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城市NOA):若事故前5秒及以上系统在执行车辆运动控制,且排除例外场景,判定为车辆责任。
同时,标准还要求车辆具备数据指纹、区块链存储、应急上传等能力,为事故溯源提供了技术支撑。


2. L2级智驾将迎"强标"约束

目前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的"L2级辅助驾驶强制性国家标准",更是被业内视为智驾行业的"红绿灯"。该标准从三方面对智驾系统提出明确要求:
  1. 定义要求:清晰界定"领航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城区NOA)与"基础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高速NOA及以下)的功能边界,杜绝车企"夸大宣传";
  2. 试验方法:采用"场地+道路"双重测试,涵盖施工区、侧翻车等复杂场景,且单款车试验时长不低于72小时,确保测试的全面性与可比性;
  3. 配套要求:车企需定期对用户进行智驾教育,对不安全操作实施系统使用限制,并满足严格的数据记录要求。
据行业预测,该强制标准最快将于2026年1月正式执行,届时智驾技术将告别"各自为战"的时代,进入"同台竞技"的规范化阶段。


结语:规范之下,行业与消费者如何共赢?

小米SU7的"召回OTA"事件,犹如一颗投入智驾行业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不止一次简单的系统升级。它标志着中国智能汽车行业正加速告别"硬件堆砌、宣传造势"的野蛮生长阶段,进入"技术安全、标准先行"的规范化新纪元。
对车企而言,这意味着更高的研发门槛与更严的监管要求,但也将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倒逼企业深耕算法优化与安全测试。对消费者而言,标准化的智驾系统、透明化的OTA升级、明确的事故界定,将带来更安全、更可靠的用车体验。
可以肯定的是,小米的这次"召回"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更多标准的落地与监管的深化,智驾行业将迎来更健康的发展生态,而最终受益的,将是每一位智能汽车的使用者。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