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薪资涨幅 60%:人才缺口下的招聘狂热
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人才紧缺,在企业招聘动作与市场数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 “公开揽才” 颇具代表性 ——8 月拿下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400 米决赛冠军后,他借媒体宣布北京分公司成立并紧急招人;早在 5 月上海的活动中,他就曾直言 “宇树所有岗位都缺人”。这种紧缺并非个例,智联招聘报告显示,2025 年 1-5 月人形机器人招聘需求同比暴涨超 4 倍,求职人数虽同步增长 396%,但供需缺口仍十分明显。从岗位结构来看,技术岗位成为绝对核心。数据显示,技术岗位招聘职位数及求职人数在总体中占比分别达 62%、71%,远超生产岗与销售岗,算法工程师、运动控制专家等技术类人才更是 “一才难求”。造成这一局面的核心原因有两点:一是高校人才培养偏向理论教学,对行业实践需求预判不足,导致毕业生工程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二是行业跨界属性强,既需要机械、电子等硬件知识,又需掌握算法、人工智能等软件技术,具备复合能力的跨界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人才荒” 直接催生了薪资的 “跳跃式增长”。一位深耕行业的资深猎头透露,2023 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才出现稳定招聘需求,当时甚至不足以支撑猎头专攻该领域;但到 2025 年,大批企业涌入招聘市场,原本聚焦智能驾驶的猎头纷纷转型,她自己便是 “借势” 进入机器人领域。据其介绍,2025 年上半年,仅拥有 2-3 年行业对口经验的人才,就能获得 60% 以上的薪资涨幅,招聘需求旺盛到她需在晚上 10 点后才能抽出时间接受采访。即便如此,部分岗位开放 6 个月仍难以招到合适人选,“持续加薪” 成为企业唯一选择。
企业招聘信息进一步印证了高薪现状:宇树科技 5 月招聘 “机器人控制算法专家”,本科学历、3-5 年经验即可给出 70K-100K 的月薪;截至目前,其在 BOSS 直聘挂出的 79 个岗位中,多个算法岗月薪达 40K-70K,且对具身智能相关经验者仅要求 1-3 年工作年限,远低于其他岗位 3-10 年的要求。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企业同样动作频频,数十到数百个在招岗位覆盖不同经验层次,月薪区间普遍在 30K-100K。
在招聘标准上,企业呈现 “分层化” 特征:针对应届生,重点锁定 985/211 院校计算机、软件工程、机械电子等专业,优先考察理论基础与学习能力;针对高级技术人员,则提出严苛的项目能力要求,例如优必选 “运动控制算法专家” 岗位,明确要求应聘者 “熟练掌握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方法”“熟悉 MPC、WBC 等优化控制算法”“具备动力学仿真软件开发经验”。为拓宽招聘渠道,宇树科技还推出内推奖励机制 —— 社招内推成功奖励 2000-10000 元,校招奖励 1000-6000 元,对特殊人才、顶尖人才额外加码。

二、企业分层竞争:初创、中厂、大厂的差异化策略
2024 年起,人形机器人行业就已显现 “热起来” 的迹象:科技公司、互联网大厂高管纷纷离职投身具身智能赛道,资本也加速涌入。高工产研数据显示,2025 年 7-8 月,该领域融资事件达 45 起,累计金额近 125 亿元,其中 43 起发生在国内。随着行业参与者增多,不同规模企业因发展阶段、资金实力不同,形成了差异化的人才策略。
(一)初创企业:求 “快” 求 “实用”,降低门槛抢跨界人才
初创企业受限于资金规模,薪资竞争力普遍弱于大中型企业,通常低 10%-20%。但为快速填补岗位空缺,它们采取了更灵活的招聘模式:管理扁平化使得面试流程简化,一般仅 1-2 轮,最快几天内就能确定录用;由于人手紧张、订单压力大,员工需快速投入项目交付,因此企业更倾向招聘有 1-3 年经验的 “即战力”,同时欢迎智驾、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跨界人才转型,对学历等硬性条件要求较低,不纠结于 “对口经验”。(二)中型企业:谋 “突破”,猎头助力挖核心人才
规模在 300-1000 人的中型企业,核心目标是 “向上突破、抢占市场份额”,因此人才策略聚焦 “核心技术人才”—— 希望招募能推动技术突破、具备团队领导能力的资深人才,等级对标阿里 P7-P9。其他岗位招聘则围绕业务模块展开,“开拓一个场景,组建一个团队” 成为常态。由于核心人才分布分散、招聘难度大,这类企业通常委托猎头进行一对一精准招聘,面试流程相对固定,一般 1 个月左右完成。(三)大厂:靠 “稳” 留才,成应届生首选
互联网大厂、头部科技企业的优势在于制度完善、福利优厚、职业安全感强,且 “大厂履历” 能为员工后续职业发展加分,因此成为应届生的首选。不过,大厂面试流程较长,有时需 3-4 个月才能完成招聘。在人才培养上,大厂更注重长期布局,会针对算法研发、硬件集成等核心方向搭建完整团队,为人才提供系统培训与成长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行业技术路线的差异也影响着招聘方向。人形机器人领域分为硬件与软件两大阵营:硬件企业以交付机器人实体为核心,重点招聘机械设计、硬件测试人才;软件企业聚焦具身大脑等算法研发,但由于具身大脑研发成本高、收益不确定,目前多数企业仍以机械结构、测试岗位招聘为主,仅龙头企业与有技术积累的大厂会持续招募具身大脑研究人才。
此外,智驾领域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 “人才蓄水池”。两者底层技术相通、技术栈高度重合,且人形机器人行业薪资涨幅(即便 2025 年下半年略有回落)仍远高于智驾领域的 20%-30%,叠加人形机器人 “蓝海市场” 的吸引力,大批智驾人才纷纷转型。百度 Apollo 因技术积累深厚,更是被业内称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 “黄埔军校”。不过,跨界转型并非毫无障碍:智驾与机器人的硬件载体不同,人才需适应硬件集成与实体交互逻辑;且互联网企业的产品思维与机器人的物理世界规则存在差异,这些都是转型人才需要突破的难关。
三、狂热下的冷思:回归制造业本质,攻坚刚需场景
在高薪抢人的狂热氛围中,部分业内人士与研究者保持着清醒,他们的观点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更理性的视角。
(一)企业:拒绝 “经验溢价”,回归高端制造业
北京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创始人直言,当前市场为 “具身智能相关经验” 支付的薪资已明显过高,他的企业坚决拒绝这种 “经验溢价”。在他看来,具备真正对口经验的人才本就稀少,过度追逐只会推高人力成本;相比之下,跨界人才对行业更有热情,且通过 “师徒传帮带” 的模式,完全可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工程师。尽管放弃招募资深专家让企业在短期内面临技术压力,但也造就了 “年轻化” 团队的优势 —— 新人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更能适应行业快速迭代的需求。对于 “投资泡沫论”,该创始人并不认同。他认为,从企业估值来看,国内具身智能企业估值普遍低于美国同类企业,远未到 “见顶” 阶段;从市场前景来看,物流、家政、康养等领域的需求尚未被开发,已开发场景也未充分渗透,行业仍处于 “蓝海” 阶段,不存在明显泡沫。
(二)研究者:需 5-10 年突破,警惕 “人形执念”
某 985 大学控制学院研究生则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仍集中在科研与表演,尚未真正切入物流、家政、工业制造等 “刚需” 领域。若想看到行业显著进步,需要 5-10 年的技术积累与场景打磨。他还提到,部分场景下 “人形” 并非最优解 —— 例如平坦地形的搬运作业,加装机械轮、履带的机器人稳定性更强、成本更低,盲目追求 “人形” 可能导致资源浪费。(三)对求职者与企业的启示
对求职者而言,选择平台时需理性权衡:既要考虑自身优势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也要评估行业与企业的长期成长空间,不能单纯被高薪吸引;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战项目积累经验,提升核心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才能在行业波动中站稳脚跟。对企业来说,需找准自身定位:初创企业应聚焦细分场景,通过灵活的机制吸引跨界人才;中型企业需集中资源突破核心技术,抢占市场份额;大厂则应承担起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的责任,推动行业整体进步。更关键的是,企业需回归 “高端制造业” 的本质,摒弃短期逐利思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攻坚与场景落地中 —— 只有真正解决物流、康养等领域的刚需问题,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高薪抢人潮,是产业爆发期的必然现象,但 “跟风高薪” 难以持久。无论是人才还是企业,唯有深耕核心能力、聚焦长期价值,才能在行业周期中穿越波动,真正抓住 “蓝海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