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iPhone Air:超薄机身里的 “工程实验场”
作为 “史上最薄 iPhone”,iPhone Air 的 5.6 毫米机身,是苹果用极致空间利用堆出来的成果。为了在超薄机身中平衡续航与性能,苹果打破了自 iPhone 4 延续至今的 “纵向主板” 传统,直接借鉴并优化了 Android 阵营主流的 “三段式排布” 设计 —— 自上而下分别放置主板、电池、马达与麦克风,而 “高原” 突起,正是这场空间革命的核心载体。
1. 电池:空间争夺战的核心主角
超薄手机的最大痛点,始终是 “电池容量与机身厚度的矛盾”。iPhone Air 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让电池占据机身近 60% 的空间 ——iFixit 的 CT 扫描图清晰显示,这块额定容量 3149mAh(12.26Wh)的电池采用不规则造型,将机身内每一处缝隙都填满。更耐人寻味的是,其电池形状与规格,竟和该机型专属的 MagSafe 外置电池完全一致。
▲ 图源:iFixit
这一细节不禁让人联想到欧盟 2027 年将强制执行的 “用户可更换电池” 新规。尽管苹果未直接回应,但从电池拆卸设计来看,其采用的电压敏感胶水已为未来铺路:只需专用工具通电,电池就能轻松取下,无需像过往机型那样暴力拆解。iFixit 对其维修难度的高评价,也颠覆了 “苹果设备难维修” 的固有印象。
2. 定制化组件:从钛合金到 “拼图式” 布局
为了在 5.6 毫米机身内塞进所有元器件,苹果几乎对每一个部件都进行了定制化改造:
- USB-C 接口模块:采用钛合金 3D 打印技术,在缩减厚度的同时提升强度,还减少了原材料浪费;
- “高原” 区域组件:左侧摄像头模组为多边形设计,右侧扬声器贴合 “高原” 圆边,下方元件则多为 “L” 形或 “凸” 形,如同精密拼图般填满空间;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 主板设计:虽保留双侧叠板结构,但仅在 “高原” 部分堆叠,其余区域均为单层设计,进一步压缩占地。

▲ 图源:iFixit
拆开主板后,全新自研 C1X 基带、N1 无线芯片与小型化封装的电源管理模块映入眼帘。这种 “高度集成” 设计虽牺牲了部分维修灵活性(需整体更换),却为电池腾出了关键空间,完美契合 “超薄优先” 的产品定位。

▲ 图源:iFixit
3. 强度测试:告别 “弯曲门” 的钛合金底气
iPhone 6 的 “弯曲门” 曾让苹果陷入信任危机,而 iPhone Air 的钛合金框架,在 “破坏系博主” JerryRigEverything 的测试中交出了亮眼答卷:双手紧握硬掰无法折断,日常使用强度完全达标;即便在严苛的起重机压力测试中,也需承受 171 磅(约 77.56 千克)才发出断裂声,直至 215 磅(约 97.52 千克)屏幕才彻底开裂。更意外的是,由于主板集中在机身上部,即便中部被折弯,只要电池未刺穿、内部走线完好,手机仍能正常使用。“史上最耐用 iPhone” 的称号,在拆解后显得格外有说服力 —— 当然,前提是不纠结于它的电池容量。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4. 定位:为折叠屏铺路的 “技术跳板”
从拆解结果来看,iPhone Air 更像一款 “实验性机型”:它验证了全新空间排布方案的可行性,测试了定制化组件的可靠性,还在可维修性与超薄设计间找到了平衡(iFixit 给出 7 分高分)。这些探索并非只为 “超薄” 服务,更是在为明年可能推出的折叠屏 iPhone 积累经验 —— 若要将铰链、双屏与大电池塞进比 Air 更薄的机身,“高原” 设计的空间利用逻辑,将成为关键技术支撑。

▲ 图源:iFixit
二、iPhone 17 Pro:外观争议下的 “实用主义革新”
相较于 iPhone Air 的 “实验属性”,iPhone 17 Pro 的 “高原” 设计更偏向 “体验优化”。首次采用的一体成型工艺让其手感与观感俱佳,但上市后暴露的 “背板划痕问题”,却让这款旗舰陷入争议 —— 而拆解后我们发现,这份 “中看不太中用” 的外观背后,藏着苹果对散热、续航与信号的深度考量。
1. 外观争议:阳极氧化层的 “厚度妥协”
用户反馈的划痕问题,主要集中在相机模组突起的尖锐边缘。拆解分析显示,问题根源在于两点:一是相机模组边缘缺乏圆滑过渡,导致阳极氧化层难以贴合,容易被钥匙、硬币刮蹭脱落;二是苹果为控制机身厚度(内置 VC 均热板增加了厚度),选择了更薄的阳极氧化工艺,进一步降低了涂层耐磨性。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尽管阳极氧化层刮擦脱落是行业通病,但业界存在更耐磨的厚涂层工艺,苹果的选择,本质上是 “厚度控制” 与 “外观耐用性” 的权衡。更尴尬的是,有用户反映,戴保护壳时若用力角度不当或夹杂尘土,反而会加剧划痕 —— 这让 “一体成型” 的美感,不得不让位于 “戴壳使用” 的现实。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2. 内部革新:三段式结构的 “散热与续航升级”
褪去外观争议,iPhone 17 Pro 的内部设计堪称 “实用主义典范”:- 三段式排布优化:与 Air 类似,其主板集中在上方更大的 “高原” 区域,但布局更偏向 “散热优先”—— 拆下屏幕后,一块几乎覆盖整机的铝合金散热片赫然出现,厚度约 0.3 毫米,这也是该机型比前代厚 0.5 毫米的主要原因;

▲ 图源:iFixit
- VC 均热板加持:散热片下方藏着全新的铜网结构 VC 均热板,Pro 版面积约 2000 平方毫米,Pro Max 版达 2200 平方毫米。虽相较于 Android 阵营动辄 4000 平方毫米的规格仍显逊色,但苹果通过 “激光焊接工艺” 提升了导热效率,理论成本也更高;
- 全机身散热覆盖:除了 VC 均热板与铝合金散热片,主板正反两面、后壳、MagSafe 线圈均贴有散热膜,这种 “全域散热” 设计,显然是为了应对 A19 Pro 芯片的高性能释放。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在续航方面,iPhone 17 Pro 比前代增加 406mAh 电池容量,但拆解显示,电池面积并未显著扩大 —— 容量提升主要来自能量密度的优化。这意味着,“高原” 设计不仅为散热组件腾出空间,也通过更紧凑的布局,让电池在有限面积内实现了容量突破。
3. 细节巧思:信号与手感的隐性优化
苹果在 iPhone 17 Pro 的 “高原” 区域还藏着两处隐性升级:一是天线围绕 “高原” 排布,既避免了握持时手对信号的遮挡,又让内部布局更规整;二是主板集中在上方 “高原”,远离用户握持的中部区域,有效解决了前代机型 “用户能直接摸到发热点” 的问题。不过,有网友认为其内部电路设计 “略显杂乱”,少了以往苹果的 “精致感”。但从实用角度来看,这种 “不那么优雅” 的布局,却是平衡散热、续航与信号的最优解 —— 毕竟,用户日常接触的是手感与体验,而非内部电路的美观度。

三、“高原” 设计:苹果的 “安卓化” 与 “未来化”
拆解完两款机型,一个清晰的趋势浮现:iPhone 正在告别 “外观优先” 的设计逻辑,转向 “体验驱动” 的实用主义,而 “高原” 设计与 “三段式排布”,正是这一转变的具象化体现。有趣的是,这种在 iPhone 上略显陌生的结构,早已是国产 Android 机型的 “老朋友”—— 从小米 15 系列等机型的设计中,能看到高度相似的空间利用思路。苹果高管曾表示,“高原” 最初是为 iPhone Air 的超薄设计而生,但这种极致空间利用逻辑,意外地适配了 iPhone 17 Pro 的旗舰需求。本质上,智能手机的性能与体验始终受限于机身空间,Air 的 “空间榨取” 技术,落到 Pro 机型上,便转化为 “续航与散热的双重提升”—— 让 Air 更轻薄,让 Pro 更强悍,这正是 “高原” 设计的核心价值。

▲ 小米 15 系列也是三段式结构的代表,图源:微机分WekiHome
这种转变背后,是技术进步的支撑:小型元件的高度集成、定制化组件的成熟,以及 A19 Pro、C1X 基带等自研芯片的优化,让 “高集成度设计” 成为可能。而用户对 “高原” 外观的争议(如认为不如方形 Deco 美观),恰恰证明苹果的优先级已变 —— 用户实际体验,正在超越外观美感,成为产品设计的第一准则。

四、结语:“高原” 之后,iPhone 的未来图景
从 iPhone Air 的 “实验性探索” 到 iPhone 17 Pro 的 “实用性落地”,“高原” 设计已不仅仅是两款机型的特征,更可能成为未来 iPhone 的 “标配技术语言”。对于常规机型(如 iPhone 标准版、Pro 版)而言,它能在扩张电池容量的同时实现 “瘦身 + 散热增强”,达成手感与参数的双赢;对于折叠屏 iPhone 等创新形态,它则是解决 “铰链、双屏、大电池共存” 难题的关键。这场始于 “外观突起” 的结构革新,本质上是苹果对手机形态的重新思考:当硬件参数逐渐逼近天花板,对机身空间的极致利用,将成为下一轮创新的核心战场。而 iPhone 17 Pro 与 Air 的拆解故事告诉我们,苹果的野心远不止 “迭代旗舰”—— 它正在用 “高原” 为基石,搭建通往移动设备下一代形态的桥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