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 PPS 之后,小米能否撬动行业?

收录于 3C数码 持续更新中
当苹果秋季发布会的热度逐渐褪去,国庆节后的国产新机潮尚未登场,每年九月末的手机市场总会陷入一段短暂的 “空窗期”。2024 年,小米 17 系列的横空出世,不仅填补了这
当苹果秋季发布会的热度逐渐褪去,国庆节后的国产新机潮尚未登场,每年九月末的手机市场总会陷入一段短暂的 “空窗期”。2024 年,小米 17 系列的横空出世,不仅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更以一项颇具行业格局的举措,打破了国产手机快充领域长期以来的 “封闭魔咒”—— 全系支持 100W 通用 PPS 协议,让充电器不再被品牌 “绑定”,用户无论使用小米原厂充电头还是第三方设备,都能享受到疾速充电体验。



一、国产快充的 “繁荣困境”:技术领先下的用户代价

提及国产手机的快充技术,行业早已呈现 “百花齐放” 的态势:OPPO 的超级闪充、vivo 的超快闪充、华为的超级快充、小米的澎湃有线秒充…… 各家自研技术不断刷新充电功率纪录,将海外品牌远远甩在身后。从 20W 到 120W,再到如今的 200W+,国产厂商在电池与充电技术的突破上,确实展现出 “勃勃生机、万物竞发” 的活力。
但这份 “繁荣” 背后,却隐藏着一个让消费者头疼的现实:私有协议主导下的 “各自为战” 。几乎每家厂商都将快充协议作为核心技术壁垒,互不兼容的协议体系,最终让用户成了买单者:
  • 部分机型明明支持高功率快充,随机附赠的却是低功率充电头,若想体验 “满血快充”,只能额外花钱购买原厂高功率配件;
  • 为图方便选择第三方多协议充电头,却因无法激活厂商私有协议,面临充电速度骤降、频繁断连的问题;
  • 家里同时使用多个品牌手机时,需要囤积不同品牌的充电头,出行时更是要携带一堆配件,与 “便携” 需求背道而驰。
长久以来,公有充电协议并非不存在,但大多数厂商仅象征性地支持 1-2 个低功率档位,仅满足 “基础兼容性”,想要让它们主动适配高功率公有协议,难度堪比 “虎口夺食”。而小米 17 系列的出现,恰恰打破了这一僵局 —— 作为中国大陆手机出货量稳居前五的品牌,它不仅兼容 PPS 协议,更直接拉满至 100W 规格,与自家澎湃秒充功率持平。这种主动拥抱开放、将选择权交还用户的策略,无疑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二、PPS:不是 “新协议”,却是快充 “降本增效” 的关键

在为小米的开放态度欢呼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个认知误区:PPS 并非独立的充电协议,而是 USB PD(Power Delivery)3.0 协议中新增的细分技术,全称为 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可编程电源)。它的核心优势,就藏在 “可编程” 这三个字里 —— 相比传统 PD 充电的 “固定档位” 模式,PPS 实现了充电过程的 “动态适配”。

图|POWER-Z

要理解这种 “动态适配” 的价值,我们得先看懂传统 PD 充电的局限性。在没有 PPS 的时代,一次 PD 充电流程就像 “吃快餐”:
  1. 手机与充电器连接后,通过 USB 接口的配置通道(CC 总线)确认 “身份”;
  2. 充电器向手机 “报菜单”—— 列出所有支持的固定功率档位(如 5V/3A、9V/3A、15V/3A 等),这些档位被称为 “功率数据对象(PDO)”;
  3. 手机根据电池状态(如电量、温度),从 “菜单” 中选一个最合适的档位回复给充电器;
  4. 充电器调整输出规格,发送 “就绪” 信号,开始供电。
但手机电池的 “需求” 并非一成不变。由于锂电池的电化学特性,电池电压会随电量变化动态波动(比如电量 20% 时电压约 3.8V,电量 80% 时电压可能升至 4.2V),而传统 PD 协议的固定档位(5V、9V、15V 等),很难与电池实时电压精准匹配。
这种 “不匹配” 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假设手机电池当前电压为 3.8V,但为了快速充电,手机选择了 9V/3A 的档位,此时必须通过手机内部的充电小板进行 “降压升流”—— 将 9V 电压降至 4V 左右,同时将电流从 3A 提升至 6.75A。这个过程中,电压转换会产生大量热量,导致手机充电时 “烫手”,甚至可能因发热触发功率限制,反而减慢充电速度。
小米前几款自研芯片就是担当相关功能的|小米

此前,行业曾用 “电荷泵” 技术缓解这一问题 —— 在充电器内部提前完成降压升流,减少手机端的转换压力。但 PPS 的思路更直接:让充电器具备 “灵活调价” 的能力,主动适配电池电压,而非让电池 “迁就” 固定档位。

魅族曾经的 Super mCharge 技术就使用了电荷泵|魅族官网

支持 PPS 的充电器,在广播固定 PDO 档位后,会额外发送 “增强功率数据对象(APDO)”—— 相当于在 “固定菜单” 外增加了 “按需加量” 的选项。手机选择 APDO 档位后,两者会以最快 10 秒 / 次的频率、20mV 或 50mA 的精度实时协商功率,让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始终紧跟电池电压变化。
这样一来,“降压升流” 的环节被大幅简化,手机内部的热量产生随之减少,既能维持高功率充电,又能避免机身过热。用更通俗的话讲:PPS 让电池从 “吃固定套餐” 变成了 “现点现做”,既能吃得快,又不会因 “套餐不合胃口” 造成浪费。


三、理想与现实:100W PPS 的 “美好” 与 “枷锁”

从原理上看,PPS 无疑是快充技术的 “理想形态”—— 实时协商、精准适配,既保护电池健康,又提升充电效率。但落到实际使用中,它仍面临着不少 “现实枷锁”,并非完美无缺。

1. “十秒真男人”:功率骤降的背后原因

以小米 17 Pro Max 为例,在实际测试中发现,即便使用支持 100W PPS 的第三方充电头,手机刚连接时能达到 100W 满功率,但十几秒后功率就会迅速下滑,沦为 “十秒真男人”。有趣的是,即便换成小米原厂 100W 充电头,功率下降的速度和幅度也几乎一致,最终总充电时间与第三方 PPS 头相差无几。
这一现象说明,功率下降并非 PPS 协议的 “锅”,而是手机整体充电策略的结果。充电是一个涉及 “插座 - 充电头 - 充电线 - USB-C 接口 - 电源管理芯片 - 电池小板 - 电池电芯” 的复杂链条,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功率:
  • 线缆规格不达标:若第三方充电线的电流承载能力不足,即便充电器支持 100W,也无法满功率输出;
  • 电源管理芯片策略:厂商会在芯片中预设 “优先级规则”—— 比如优先控制温度,当机身温度达到阈值时,无论协议是否支持高功率,都会主动降功率;
  • 电池保护机制:锂电池在高功率充电时,内阻会产生热量(根据焦耳第一定律 Q=I²R,电流翻倍,发热会变成原来的 4 倍),为避免电池受损,手机会强制降功率。


2. PPS 无法解决的 “发热死结”

需要明确的是,PPS 能减少的是 “电压转换产生的热量”,却无法消除电池本身的发热。即便充电器输出电压与电池电压完全匹配,充电电流通过电池内阻时,仍会产生热量。尤其是在高功率充电场景下,电流越大,内阻发热越明显。
这意味着,即便支持 100W PPS,手机仍会因电池发热触发降功率保护。因此,不能简单认为 “支持 PPS = 充电更快”—— 它解决的是 “协议兼容性” 问题,而非 “绝对速度” 问题。

3. 第三方充电器的 “隐性门槛”

虽然小米 17 系列支持 100W PPS,但用户若想体验这一功能,仍需满足两个前提:
  • 第三方充电头必须支持 100W PPS 规格(部分旧款 PPS 充电头最高仅支持 65W);
  • 充电线需符合高功率标准(如 USB-C to USB-C 的 E-Mark 线,能承载大电流)。
若忽略这两个前提,即便手机支持 100W PPS,使用普通第三方配件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四、开放的意义:不止于 “快充”,更是行业生态的进步

尽管 PPS 仍有现实局限,但小米 17 系列的尝试,依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的价值不在于 “让充电速度突破极限”,而在于推动行业从 “封闭” 走向 “开放”,将选择权还给用户

1. 打破 “配件绑定”,降低用户成本

在此之前,用户若想体验高功率快充,几乎只能选择原厂配件,而原厂高功率充电头的价格往往是第三方产品的 2-3 倍。小米 17 系列支持 100W PPS 后,用户只需选择符合规格的第三方充电头,就能获得与原厂接近的充电体验,无需为 “品牌溢价” 买单。

2. 实现 “一充多用”,提升便携性

如今,越来越多笔记本电脑的高功率充电头(如 65W、100W 规格)已支持 PPS 协议。若未来更多国产手机跟进高功率 PPS 兼容,用户出门时只需携带一个笔记本充电头,就能同时满足手机和电脑的快充需求,彻底告别 “多头出行” 的麻烦。

3. 倒逼行业变革,重构快充生态

小米的举动,就像一颗 “投入湖面的石子”。当头部品牌开始主动拥抱公有协议,其他厂商若仍坚持封闭的私有协议,很可能会因 “用户体验落后” 失去竞争力。长远来看,这将推动整个行业向 “协议统一化” 迈进,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五、结语:快充的下一站,是 “开放” 而非 “垄断”

回顾电子设备充电的发展历程,我们的需求始终在 “进化”:
  • 过去,我们追求 “一个充电头 + 一根线,能充所有设备”,USB-C 接口和双向无线充电已经实现了这一点;
  • 现在,我们追求 “一个充电头 + 一根线,能给所有设备快速充电”,而高功率公有协议的普及,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小米 17 系列支持 100W PPS,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它证明,国产手机厂商的竞争力,早已不再局限于 “比拼私有技术壁垒”,而是转向 “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开放生态构建”。未来,当更多品牌加入开放阵营,快充领域的 “各自为战” 终将成为历史,而用户也将真正享受到 “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 这,才是科技应有的温度。

推荐3C数码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