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做了个聊天机器人,但为什么说它不会公开发布?

收录于 3C数码 持续更新中
当 ChatGPT、Google Gemini 等聊天机器人重塑全球用户的 AI 认知时,苹果的 AI 布局却始终透着一股 “特立独行” 的意味。外界期待看到苹果推出对标主流的对话式 A
当 ChatGPT、Google Gemini 等聊天机器人重塑全球用户的 AI 认知时,苹果的 AI 布局却始终透着一股 “特立独行” 的意味。外界期待看到苹果推出对标主流的对话式 AI,而苹果交出的,却是散落于系统各处的功能碎片 —— 从照片编辑的智能建议到邮件的自动补全,这些 “实用主义 AI” 虽嵌入日常操作,却因准确度有限、场景单一,始终未能点燃用户热情。
更矛盾的是,据彭博社等权威媒体爆料,苹果内部早已孕育出真正的对话式 AI 雏形:从 2023 年用于产品原型设计的网页版模型 “Ajax”,到如今代号 “Veritas”(拉丁语 “真相”)的独立 iPhone 应用 —— 这个能像 ChatGPT 一样对话、保存聊天记录,甚至能编辑照片、检索个人数据的 “AppleGPT”,却被牢牢锁在内部大门之后,普通用户连窥探的机会都没有。
为何苹果要在 AI 赛道上 “反向操作”?藏在 Veritas 背后的,是苹果对 AI 的独特执念,更是一场关于用户需求与企业原则的激烈博弈。


一、Veritas:不是 “AppleGPT”,只是 Siri 的 “秘密陪练”

若单看功能,Veritas 完全符合用户对 “AppleGPT” 的想象:它拥有对话框交互界面,支持连续对话与历史记录回溯,甚至比 ChatGPT 多了 “应用内操作” 能力 —— 比如用户下达 “调整照片亮度并保存”“查找上周的备忘录” 等指令时,它能直接联动系统功能完成任务,而无需跳转其他应用。
但这款看似成熟的 AI,从诞生之初就没被赋予 “面向消费者” 的使命。据内部消息,Veritas 的核心作用,是为 “AI 版 Siri” 做测试与铺垫。长久以来,Siri 因响应机械、无法连续对话饱受诟病,苹果一直试图用大模型重构其能力,而 Veritas 正是这个过程中的 “工具人”—— 它能让工程师跳过语音交互的复杂环节,直接用文字提交查询,快速验证 AI 版 Siri 的指令理解、功能执行能力。
这并非苹果首次 “内部试练” AI。早在 2023 年,基于自研大语言模型的 “Ajax” 就已在内部流通,主要用于协助设计师、产品经理快速生成原型方案。但这款工具的生命周期极短,在内部传播不久后就被紧急叫停,访问权限收归少数高管,苹果甚至严令 “禁止将 Ajax 的输出用于任何面向消费者的功能”。
从 Ajax 到 Veritas,苹果的对话式 AI 技术一直在迭代,却始终止步于 “内部工具”。正如苹果软件高级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在今年 WWDC 上的明确表态:“打造聊天机器人,从来不是,也不会是苹果的目标。” 在苹果眼中,这些能 “陪人聊天” 的 AI,更像是行业跟风的产物,而非真正有价值的用户体验 —— 哪怕全球数亿用户正通过 ChatGPT 解决学习、工作、创作中的实际问题。

▲ 《华盛顿邮报》对苹果高管专访,提到了不做聊天机器人的坚决态度


二、苹果的 “红线”:为什么坚决不做聊天机器人?

苹果对聊天机器人的排斥,并非单纯的技术考量,而是深植于其企业基因的 “风险规避” 与 “生态执念”。
首先是对 “可靠性” 的极致苛求。生成式 AI 的 “幻觉问题”(即输出虚假信息)至今无法彻底解决,哪怕是 OpenAI、Google 等头部企业,也只能通过迭代模型降低风险。但苹果从不会将 “不完美” 的产品推向市场 —— 此前有消息称,AI 版 Siri 的早期测试准确率仅为 66%,这个数据让苹果果断推迟了发布计划。在苹果看来,聊天机器人若出现 “胡言乱语”,不仅会影响用户体验,更会损害其多年积累的 “可靠” 口碑,这种风险远大于 “跟风推出 AI 产品” 的收益。
其次是对 “生态角色” 的坚守。Federighi 曾用一个比喻解释苹果的选择:“互联网时代,没人会问苹果为什么不做搜索引擎或电商平台 ——App Store 的成功证明,苹果更适合做‘服务载体’,而非‘服务生产者’。” 在 AI 时代,苹果的定位依然清晰:它不想成为 ChatGPT 那样的 “内容生成者”,而想做 “AI 体验的规则制定者”。
这种定位背后,是苹果对 “封闭生态” 的绝对掌控欲。如今主流的聊天机器人多为跨平台应用,若苹果推出独立的 “AppleGPT”,相当于将用户的 AI 使用场景拱手让给第三方;
但如果将 AI 能力整合进 Siri,再通过 Siri 连接整个 iOS 生态,就能让用户的 AI 需求始终在苹果的 “规则内” 被满足。更重要的是,苹果的隐私政策也与聊天机器人的运作逻辑存在冲突 —— 这类 AI 需要大量数据训练以提升能力,而苹果 “数据本地化存储”“最小化数据收集” 的原则,恰好限制了其对话式 AI 的发展空间。
此外,苹果也不愿承认 “自身在对话式 AI 领域的落后”。从技术积累来看,苹果在大模型训练、自然语言理解等核心领域,确实慢于 OpenAI、Google 等对手。若此时仓促推出 “AppleGPT”,一旦功能不如竞品,不仅无法挽回 AI 口碑,反而会让外界质疑其技术实力 —— 这种 “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 的偏执,让苹果在聊天机器人赛道上选择了 “暂时退场”。


三、折中方案:苹果要做 “AI 平台”,而非 “AI 产品”

用户需要聊天机器人,苹果不愿做聊天机器人,这场矛盾的解法,藏在苹果最新的布局里 —— 据彭博社爆料,苹果已组建名为 “答案、知识和信息”(AKI)的专项团队,计划打造一款类似 Perplexity 的 “AI 答案引擎”,并将其深度集成进 Siri。
与 ChatGPT 这类 “创造性 AI” 不同,AKI 的核心是 “智能检索”:它不会主动生成内容,而是通过整合网络公开信息、用户本地数据,为用户提供精准的 “答案聚合” 服务。比如用户问 “今天北京的天气适合穿什么衣服”,AKI 会自动抓取天气数据、穿搭建议,再整理成清晰的回答;问 “如何用 Keynote 做动态图表”,它会调用苹果官方教程、用户手册等资源,给出 step-by-step 的指导。
这种 “只聚合、不创造” 的模式,恰好规避了苹果最担心的 “幻觉风险”,也符合其 “实用主义 AI” 的一贯思路。更关键的是,AKI 并非孤立功能 —— 它将与 AI 版 Siri 协同开发,预计明年春季一同上线,届时 Siri 将同时具备 “语音指令执行” 与 “智能信息检索” 能力,从 “语音助手” 升级为 “综合 AI 入口”。
但苹果的野心不止于此。此前有消息称,苹果正在开发 AI 通用接口 “MCP”,这个接口的核心作用,是让 Siri 能 “接入任何第三方 AI 模型”。也就是说,未来用户可能在 Siri 中切换不同的 AI 模型:想写文案时,调用 ChatGPT 的创作能力;想查专业资料时,切换到 Google Gemini 的学术检索功能;想处理本地照片时,用苹果自研的 AI 模型 ——Siri 不再是 “单一的 AI 产品”,而是成为 “连接所有 AI 能力的平台”。
这种 “平台化” 思路,既解决了用户对多样化 AI 功能的需求,又守住了苹果的生态底线。正如 Federighi 所言:“智能手机仍是 AI 时代最核心的用户平台,苹果要做的,是定义用户如何在这个平台上使用 AI,而不是让 AI 定义苹果的产品。”


四、结语:苹果的 AI,终究是 “用户需求” 与 “企业原则” 的平衡术

Veritas 的曝光,让外界看到了苹果在 AI 领域的 “两面性”:一方面,它拥有开发顶尖对话式 AI 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因原则、风险、生态等因素,不愿将这种能力转化为用户可见的产品。
从短期来看,苹果的 “平台化” 策略或许是最优解 —— 通过 Siri 连接 AKI、第三方 AI 模型,既能满足用户对 AI 的核心需求,又能避免 “做聊天机器人” 带来的风险。但从长期来看,随着 AI 逐渐成为用户的 “基础需求”,若苹果始终不推出自有品牌的对话式 AI,可能会逐渐失去对用户 AI 体验的主导权。
毕竟,用户需要的从来不是 “苹果式的 AI”,而是 “能解决自己问题的 AI”。无论是 ChatGPT 的创造性,还是 AKI 的检索能力,最终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好用、是否实用。苹果的 AI 布局能否成功,或许不在于它是否推出 “AppleGPT”,而在于它能否在 “坚守原则” 与 “满足用户” 之间,找到那个最精准的平衡点。

推荐3C数码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